400年的张小泉,临门一脚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新股”(ID:ipopress),作者:寿司英雄,36氪经授权发布。
回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不乏有许多带着文化之光的老字号身影显现。
在中国刀剪这门手艺上,有句行话叫“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如今来看,这传统刀剪三巨头也是各有各的境遇,王麻子已然“卖身”,“曹正兴”早已停产,只剩下张小泉还活着,甚至对资本市场跃跃欲试。
去年7月,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小泉”)创业板IPO获受理,在今年2月初成功过会,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本次拟募集资金4.55亿元,用于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目前公司已进入注册阶段,但在这一过程中其经营情况也屡次遭到深交所的问询,看来其上市春天还没那么快到来。
1 一把剪刀引发的品牌纷争
作为中华老字号,张小泉那近400年的历史岁月确实有些份量,浓缩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明崇祯年间(1628年),出生皖南黟县的张小泉在父亲的指导下,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明朝末年,为了生计发展父子两人来到杭州,做起了出售锻造剪刀的生意,当时的招牌还不叫“张小泉”剪刀,而是“张大隆”。
后来,其剪刀手艺被清朝乾隆皇帝的看好,甚至成为贡品,“张大隆”剪刀的生意如日中天,同时也受到了同行的恶意竞争,一时间冒牌的“张大隆”剪刀在市场随处可见。无奈之余,张小泉在清康熙二年(1663年)将招牌改成了自己的名字,“张小泉”剪刀就这么定了下来。
随后张小泉剪刀也在国际展会频频出圈,好不风光。但在动荡的环境下,由于行业不景气, 它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度濒临破产,好在国家后来大力发展手工业,张小泉品牌才得以存活下来。
1958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作为地方国营企业正式成立,2000年,张小泉开启整体转制,改制完成后由原来的“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变更为“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张小泉完成股改,开始为上市作准备。
而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张小泉”品牌的纷争也悄然打响。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张小泉”品牌归入到杭州市国资委控股的张小泉集团旗下,但由于经营不善,2007年富春控股集团通过和张小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1.2亿元价格收购了张小泉集团70%的股份。
然而,富春控股仍不是张小泉品牌的唯一所有者。其拥有的“杭州张小泉”与另一家中华老字号“上海张小泉”在品牌所有权归属上存在争议。
上海张小泉创立于1956年,随后该企业改制并更名为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申请注册“泉”字牌图形商标获批,且已被国内贸易部门授予为“中华老字号”。
为解决商标问题,富春控股最终选择收购战略,从2012年以合作名义完成对“上海张小泉”的控股,到2015年收购“上海张小泉”原股权方全部股份,再到杭州市国资委直属国有独资企业杭实集团以增资名义,将商标注入张小泉集团后,富春控股才完完整整地拥有了“张小泉”品牌,一举解决了品牌纠纷。
根据股权结构,目前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张小泉集团,实际控制人是张国标、张樟生和张新程,三人通过富春控股、嵘泉投资和臻泉投资共持有公司71.83%的股份。
事实上,一直以来,老字号容易在商标这类知识产权上引发纠纷,而往往一旦处理不妥当,便会为品牌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冲击。虽说张小泉在这一问题上已规避了一定的风险,但假冒伪劣、商标侵权等问题总是难以完全避免,这也是张小泉品牌今后的维护难题。
2 无创新便无竞争力?
除了品牌维权问题,张小泉在业绩经营上也存在难以忽视的问题点。
2017-2020年6月(以下“报告期内”),张小泉分别实现营收3.41亿元、4.10亿元、4.84亿元和2.51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84万元、4381万元、7230万元和3281万元。
张小泉的业绩主要来源于剪具、刀具、套刀剪组合和其他生活家居用品,公司这一主营业务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分别为 36.37%、36.61%、41.25%和 41.90%。
其中,2019年毛利率的增长在于调整部分产品销售价格所致,然而,由于2019年公司产品单价提升,销量增速明显放缓,显然光靠涨价未必可以带动销量的稳定增长。
要知道刀剪行业虽进入壁垒不高,但本质属于耐用品,这意味着其更换频次较低,市场需求总归有限。入局企业若不能在消费升级下,通过创新向高端化转型,便无法为产品带来新的附加值,更不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盈利水平。尤其在这一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的赛道里,竞争炽热,即便是头顶老字号光环也无法保证自身可以站稳脚跟。
现如今,老字号需要有品牌意识,可以通过现有的营销渠道为自身品牌推广造势,例如与薇娅等网红合作,打开年轻化市场;同时继续加大电商平台建设,目前张小泉正在深耕这一块,已形成了自营与经销相融合的全网电子商务运营的模式,线上渠道的销售能力提升明显。
但总体来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最关键的,对此张小泉似乎还没有实现明显的提升。虽说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在不断提升,但相比于销售费用还是处于小头,不占优势。
老字号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的源头活水便是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若选择继续留在舒适圈里“躺平”,无法及时转变思维,老字号只会被淹没在时光海洋里,只剩下一地代表昔日荣光的尘埃。目前张小泉是否契合强调“三创四新”的创业板或还需要打个问号。
此外,报告期内,张小泉的存货金额不断升高,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大,其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6553.08万元、8151.78万元、1.13亿元以及1.29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2.44%、31.86%、37.51%和44.77%。同时,存货周转率也逐年减少,分别为3.65、3.43、2.90和1.20(单位:次/年),在某种程度上或代表着张小泉存在滞销的问题。
刀剪制造赛道上选手众多,市场集中度不高,随着爱仕达、苏泊尔等品牌的发力,在张小泉还未稳固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与渠道布局之时,当代消费者不会仅仅因情怀而为它买单,试问千千万万的刀剪品类何必单恋一个“张小泉”呢。
3 上市不是万能药
张小泉不是第一家冲刺上市的老字号,近年来不少老字号都想要乘着上市的东风,受到市场关注,为自身带来资金活水,试图“二次重生”。
但就目前来看,虽说国货潮一波接着一波,前前后后那么多老字号,鲜有真正挺立下来的标的。
正面教材要看我们的“酒神”——贵州茅台,虽存在高估值泡沫 ,但基于酒的成瘾性以及商业模式稳固,已形成其品牌护城河,跟随近期白酒股的回暖,最新市值达到27912亿元,一直居于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之下。
而反观一些标的,全聚德2020年归属股东净亏损2.61亿元,自2007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在新三板挂牌的天津“狗不理”2020年5月最终退市摘牌,黯然退出资本市场。
上市的老字号的质量比数量更具说服力,而不少老字号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类似的通病——将“老”进行到底,虽选择拥抱资本市场,但却没有真正适应新的时代趋势,更没有说出新的故事,而习惯性沿用老思路、老做派去发展老产品。
如此一来,即便是上市了,品牌与时代、市场脱节的痛点也还是没有解决,反而会继续消耗老字号的名气与光环,产品竞争力愈发没有话语权,市场份额日渐萎缩,到时无法实现持续性盈利,也将会在资本的大浪淘沙中被筛出去。
4 结语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著名剧作家田汉在1966年走访张小泉杭州工厂时留下的诗句。
张小泉为首的老字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品牌底蕴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珍宝,它们见证着五千年的风风雨雨,熬过了难捱的岁月时代,但却在现代碰了壁,犯了难。
如今来看,身处现代的经营发展关键还得靠产品本身。老字号们是时候放下身段了,毕竟高处不胜寒,不适时转变,及时革新,最终只会丢了顾客,砸了金字招牌,落得一身悲哀。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