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 | 兴城梨、苹果圃(二)

“国家果树种质兴城苹果圃”位于辽宁省兴城市,至今已有40多年的建设历史,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之一。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内外苹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利用研究,并进行苹果资源起源演化及多样性、优异资源挖掘与创新等方面深入研究;同时受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委托,进行全国苹果品种登记的国家标准样品入圃接收工作。

NO.1

基本情况

建圃情况

1979年资源圃建设任务由原农业部以重点研究课题下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由育种研究室组建相应课题组具体承担执行。1981年开始建设,圃址选在果树所砬山实验农场,历经8年建设,至1988年通过了原农业部的专家组验收。

在国家种子工程项目资金资助下,分别于2005年、2015年对资源圃进行了2次大的田间设施改造和实验设备提质升级等工作,新建设了电力设施、水井及圃地围栏等,使苹果种质资源保存设施、保存容量等大幅提升,至2020年底,苹果资源圃占地约200亩。

团队与人员

资源圃的管理与维护等日常工作由苹果资源课题组主要负责,现有科技人员6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人,初级职称的1人,科研辅助人员2人。

保存的数量及种类

至2020年底,资源圃保存了来自于我国20个省(区、市)及美国、日本、法国、捷克、俄罗斯等23个国家的选育品种、野生资源、地方品种及育种材料等,共计24个种2039份资源。

平顶海棠

晚白海棠

NO.2

研究利用情况

开展的研究课题

1986—2000年,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子专题项目,建立“国家果树种质苹果圃”,开展我国新疆、西藏、内蒙、云南、贵州、四川、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山东、黑龙江等地区苹果资源考察搜集工作;对苹果资源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矮化性状及染色体倍数等进行鉴定评价,开展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茎尖离体保存方法的研究。

2001—2010年,承担科技基础性工作“苹果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保存”、农业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家苹果种质圃更新移址,苹果资源更新复壮与利用”、农业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野生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子项目“苹果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开展苹果资源收集保存、繁种更新、鉴定评价、种质创新等工作,加强特异、濒危资源的集中收集,并对资源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编目,实现苹果种质资源共享。

2011—2020年,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苹果种质资源平台后补助项目”、农业部物种保护项目“野生果树资源抢救性收集、保存与优异资源筛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棱海棠遗传多样性及其主要加工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苹果野生资源的收集、评价与优异种质筛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苹果品种分子数据库建设与完善”,农业行业标准“修订苹果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分子标记法”“苹果品种纯度鉴定SSR分子标记法”。

获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育成的品种

1990—2000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1项,其中“国家果树种质圃建立”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书籍《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记载项目和评价标准》《果树种质资源目录》《中国果树志·苹果卷》等。

2001—2010年,出版书籍《苹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果树卷)》。

2011—2020年,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7个。完成23个苹果品种登记工作。

近10年来,“国家果树种质兴城苹果圃”向全国几千家单位、个人提供了万余份苹果资源材料,每年接待国内外科研、教学及生产单位参观、学习与交流千余人次,为我国苹果资源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资源圃已成为我国苹果资源保存、研究与利用中心、研究基地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