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带医学奠基人

 

             

  钟惠澜(1901—1987),我国热带医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位令人敬仰的医学专家。香港的《明报》曾经将他称为我国医学界的“超级巨星”。他精通6国文字,能用8种外文阅读资料。曾发表过近400篇学术论文,有过近200项发现和发明。

钟惠澜原籍在广东省梅县三乡(现雁洋镇)石楼村。1901年出生在葡属东帝汶的叻利岛。他的祖父钟宏玉早年是村中富户,因专事读书,无心管理家业,致科举未第而家道中落,钟宏玉有二子,次子汀贤与哥哥生贤为谋生计,象村中其他青年一样远渡重洋来到东帝汶打工,汀贤后娶妻生下五个儿子,依次为访兰、兆兰、光兰、惠兰、伟兰,最小的儿子出生不久,因染恶痢不治而逝。

惠澜幼年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11岁曾只身回到香港,在一个小客栈里当童工,后从香港再赴东帝汶。13岁才得以受到启蒙教育,从东帝汶的一所五年制丙等小学毕业时已17岁了。同年回到家乡梅县的美国基督教教会学校—广益中学读书,1921年被保送到上海的美国基督教教会大学—沪江大学读书,在此期间他还要在课余时间去打零工挣钱贴补生活。

  1922年暑假回到老家,钟惠澜在家乡的报纸上看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上海设考点招生的消息,就从汕头买船票到上海投考,因台风,轮船延后好几天才开,到上海时,得知已开考了二天,他央求主考让他参加考试,考官见他恳切,也是爱才心切,同意让他白天参加后几门的考试,用二个晚上补考先前二天的考题,结果还真让他考上了。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后,他就到北京一边打工一边等待开学。

由于成绩优异,钟惠澜在医学院学习的8年中,得到了全部奖学金。与他同学的有后来举世闻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60年后,钟惠澜还写诗回忆当年之情:“同窗六十如一天,王府桃源隔人间,八年基础临床课,敬佩木兰素领先”。

在学校,他又是一个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关心政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活跃分子。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并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协和医学院的爱国学生组成了“协医学生沪案后援委员会”,钟惠澜担任宣传委员。他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组织救护队,进行募捐,出版刊物,并发表文章。当时参加这一活动的,还有林巧稚、陈志潜、卢致德、张先林等。

  政治腐败、经济文化落后的旧中国,各种瘟疫大面积流行,每年都要吞噬数以百万计的生命。钟惠澜目睹劳苦大众缺医少药,患病死亡无人过问的惨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研究治疗民众最易传染、死亡率又高的疟疾、伤寒、黑热病、鼠疫等恶性流行性传染病,他选择了热带医学专业,并在学习期间就开始深入乡村病区进行社会调查。1927年暑假,他来到广东汕头农村,不顾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艰苦,对那里流行的疟疾进行流行病学考察。在这一地区,他发现了四种能致疟疾的媒介按蚊,其中一种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微小按蚊,其体积只有其他按蚊的一半大,却是最危险的恶性疟疾传染媒介。他撰写了论文《微小按蚊》,发表后,马上引起医学界的瞩目,使这位26岁的医学院学生崭露头角。

  1929年秋天,钟惠澜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时,他也被协和医学院正式录用,从此开始了医学研究生涯。1933年,他与相恋数年的眼科大夫李懿征在广州结婚。俩人在相恋时,懿征觉得钟惠兰的“兰”字大秀气,在情书中改为波澜壮阔的“澜”,他为了表达对夫人的爱,从此改名钟惠澜。

  在旧中国,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区的13个省份都有黑热病在蔓延流行,患者多为贫苦百姓。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劳苦大众的疾苦漠不关心,致使染上黑热病的患者得不到确诊和治疗,多在一二年内很快死亡。有些村庄的发病率高达2%,每年全国因黑热病而丧生的约有五六十万人,情况非常严重、凄惨。当时农村疫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大肚子痞(黑热病)缠了身,阎王拴着脚后跟,快三月,慢三年,不快不慢活半年。”基于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和大量死亡,寻求和研究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传染流行的各个环节,是防治疾病的关键。毕业不久的钟惠澜首先选择了这个课题。

当时,西方学者认为,地中海地区有两种不同种别的黑热病病原体。一种存在于病犬体内,称为犬梨什曼原虫,一种存在于病儿体内,称为婴儿梨什曼原虫。此外还认为,印度病人和我国病人体内分离出的病原体属于同一种,称为朵氏梨什曼原虫。并认为,三种梨什曼原虫分属不同种别,印度黑热病和中国黑热病的蔓延流行与犬黑热病无关。同时,英国皇家医学会和美国罗氏基金会也先后派出了三个黑热病调查团,在我国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仍无结果。由于他们根本不研究犬作为储存宿主的问题,所以都无法解释黑热病的流行原因。

  年轻的钟惠澜不轻信西方学者的论断,在华北城乡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的观察。在深入发病率很高的京郊槐房村时,他对患者隔离治疗。他发现患者全部治愈后没过多久,又出现了新的黑热病人。他决定扩大研究范围,对黑热病患者的环境进行仔细调查,结果发现凡有黑热病流行的地区,都有黑热病犬。经过深入观察,他发现一只黑热病犬一夜之间能吸引几百甚至上千只中华白蛉。而吮咬了病犬的白蛉便感染上梨什曼原虫,感染率几乎高达100%。他在槐房村考察了三年,终于有了新发现。

  以后,他又把来自病犬和病人的黑热病病原体在中华白蛉体中的变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的形态、感染实验动物所引起的组织病变情况、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交叉反应的情况等都是一致的,从而得出这样的概念:三种梨什曼原虫(犬、婴儿、朵氏)实际为同一种病原体。

  为了证明犬与人的黑热病的一致性,必须进行人体试验。钟惠澜研究黑热病过程中,自己曾受过感染,体内已产生免疫力。因此,他的夫人李懿征医生自愿接受皮下及皮内注射犬黑热病病原体,让这一实验在自己身上进行。

  李懿征是一个娴静、文弱的女性,作为一个医生,她最能理解丈夫为事业献身的苦心,也永远是钟惠澜事业和生活中的知音。注射五个月后,李懿征出现了黑热病的典型症状。胸骨穿刺检查,在骨髓内发现了黑热病病原体。用骨髓接种田鼠,后者也产生了典型黑热病病变和大量黑热病病原体。这完全证明了犬、人、白蛉三者之间黑热病传染环节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推翻了西方学者的错误论断,在世界上尚属首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黑热病的早期诊断方面,钟惠澜首先提出骨髓穿刺法,并创造发明了一种新的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粉剂抗原。后者效价极高,可使病人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避免发生死亡。在当时被称为“钟氏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解放后称为“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

  在黑热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钟惠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解放前钟惠澜对黑热病所进行的许多研究工作,只能零星地发表论文,有些重要研究成果甚至连发表的机会都没有。直到解放后,他才得以把自己在黑热病方面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整理成《中国黑热病研究工作概论》一文,予以发表。他总结了黑热病在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学、血液学、临床学、诊断学、寄生虫学、传染机制、白蛉传染动物实验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引起国外学者瞩目。为此,巴西政府于1962年通过我国卫生部和文化部(当时巴西尚未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他授予了特别奖状和奖章,以表彰他在黑热病科研方面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