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之玺”——吕后的印章消失了两千多年,初露面的时候差点被一个中学生磨掉
这枚印章主人就是西汉著名的吕后娘娘。这枚印章的发现经历非常传奇,而且差一点就有可能会被毁。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阳市区东北30多公里的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14岁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他在渠边看见土坎上有个东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跑过去用手把发光的东西刨了出来。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来是一块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着一个动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着字,可他一个也不认识。
到家后他把玉石给哥哥看,两人研究了半天后,认为这是一颗印章。不认识。确定是印章之后,孔忠良就准备把上面的字磨掉,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留着玩。幸亏是块玉石,硬度够高,他磨了半天也没什么反应。
过了几天,他父亲孔祥发要到西安给生产队办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来让父亲带到西安,找家刻字铺把印上的字磨平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孔祥发向小儿子询问这方玉石印章的来由,端详着印章的造型、质地、文字,尽管他也认不出是什么字,但总觉得这东西非寻常之物。
他联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刘邦陵园之内,自己在担任大队干部期间,同到这里来的文物工作者曾打过多次交道。再想想老家周围常常有人能挖出古代的陶盆、瓦罐、瓦当、麻钱之类的古物,他意识到这颗印章极有可能是件文物。
第二天他到西安后,顾不得生产队的事,就直接找到了陕西省博物馆请他们对玉玺进行鉴定。博物馆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动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当即认定它是珍贵文物。陕西省博物馆的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仔细地研究、鉴定,结合出土地点,查阅了许多古代文献之后,认为其为吕后的印章。
在《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而这枚玉玺的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汉官旧仪》所载相符。其发现地离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它可能原来是放置在吕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物,后来便殿被毁,玉玺遗落土中,被水冲走后遭泥沙覆盖,二千多年之后才被发现。
1968年,恰在文革期间。历来对吕后颇有好感的江青,1974年听说“皇后之玺”就是吕雉之物时,便一再要求要看一看。随后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四人帮”被粉碎之后,“皇后之玺”完璧重新被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此枚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是古代印章精品之中的精品。“皇后之玺”四字在艺术上极为高超,印文的章法十分讲究,其排列与行距十分疏朗大方。
“皇、玺”两字较繁琐且多横画,“之、后”两字较简单且以竖画为主。两者呈对角交叉配置,十分得体。从字法看,字的结体虽以方整为主,与汉印中平方正直格调相一致,然而字里行间仍存笔法意趣,转折之处特别明显。方中带圆,整体非常生动,高雅华丽中透出端庄与威严。
另外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这枚印章可是一枚西汉初期的印章,这样一来他的价值就更高了。
中国在战国时期,文字的结构变动非常大。一个字有左右结构,有上下结构,情况非常普遍。因为还没有走出甲骨文的束缚,还有很多象形的东西,拿这些文字用来做印的时候,经常就会形成印面不稳的状况。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实在是太高了。面对这种局面,古人果断地给印章加上了“口”字框或者“田”字框,非常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办法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传统,包括秦印以及西汉早期的印章,很多都带有边框。皇后之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没有使用任何 边框,非常周正的制作了出来,真的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