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都是“宫寒”惹的祸吗?
痛经是很多女性朋友都曾经历过的不适,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发作时痛苦不已,还可能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大多与激素波动密切相关,精神、心理因素也可以导致,一般无盆腔器质性病变,有时可合并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度倾屈、膜性月经。
继发性痛经的症状常常是进行性加重。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管狭窄、盆腔炎性疾病等引起。妇科盆腔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可提供诊断依据。
“宫寒”指女性肾阳不足,子宫寒冷,气血运行不畅。
民间有“十女有九寒,寒是百病源”之说,原因何在?主要是女性先天体质+后天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
其一,女性体质阳气偏弱,于外易感外寒,于内易生寒凉水湿;
其二,生活习惯造成,贪食生冷,衣着单薄,贪图凉快,空调不离,消耗自身阳气,寒冷邪气入侵体内;
其三,生活、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过度疲劳或情绪波动,耗阴伤阳,滋生内寒;
其四,多次人工流产、减肥、节食、营养不均衡,导致气血不足;其五,现代女性久坐多,运动少,沐浴阳光少,身体阳气生发匮乏。
实际上,“宫寒”不只是痛经最常见的原因,更是中医学对患者形形色色疾病和症状的总结,病变波及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多个生殖器官在内。阴寒之气凝滞了气血,许多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流产、增生、囊肿甚至癌症,都与宫寒脱不了干系。
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实证,即“不通则痛”。由于寒、湿、热等内外邪阻碍气血运行而造成瘀滞,其中因寒致瘀的最为普遍。经常或经期、产后贪食生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久处阴冷环境导致“宫寒”。这类患者宜驱寒祛瘀止痛。
二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而失于濡养。这类患者平时应注意调补,宜补气养血或补益肝肾。
如果是原发性痛经,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调节。但若痛经的疼痛时间长达3天以上者、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应采取止痛措施对症治疗。
如果是继发性痛经,要针对病因治疗。以下几种痛经可能提示女性朋友患有某些疾病,当引起重视:
月经量增多,痛经越来越厉害,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有可能是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期发烧、下腹坠痛严重,可能是患了盆腔炎。
经血颜色为淡茶褐色,或气味发生变化,同时体温升高和下腹痛,则有可能患上了子宫内膜炎。
痛经因病因不同、分型不同,一旦有了痛经情况,需到医院面医就诊,分析明确后选择合适的治疗、调理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并避免贻误病情。如出现月经期腹部剧烈疼痛,伴有面色发白、出冷汗或月经期突然晕倒等严重情况,应及时就诊,刻不容缓。
重视心理调治,消除紧张和顾虑。
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
疼痛不能忍受时辅以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来治疗。
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或刺痛、心烦易怒,经色暗或有血块,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瘀止痛作用的药物。
气血虚弱型
表现为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色淡质薄,月经量少,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欠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
阳虚内寒型
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色淡暗或有血块,月经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即平常说的“宫寒'。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其中红糖具有补血、散瘀、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
肝肾虚损型
表现为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
市面上针对痛经有常见的中成药如艾附暖宫丸、月月舒痛经宝颗粒、乌鸡白凤丸、桂枝茯苓胶囊、益母草冲剂、散结镇痛胶囊、广西花红片等,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
造成痛经的原因有很多, 可根据痛经的类型选择1~2种不同的方法即可。
姜糖水。取红糖20克,红枣5枚,生姜片6克。加水适量煎汤饮。月经前两天开始服,每天1剂,连服3~5天。本方适用于寒邪凝滞型痛经。(有糖尿病者不适合)
玫瑰花茶。取玫瑰花3~5枚泡水代茶饮。各型均宜。
黄芪20克,当归10克,大枣10克,红花6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在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连服5天。此方具有补益气血、行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虚损型痛经。
按压穴位。手上的合谷穴、下腹部的关元穴和气海穴、小腿部的三阴交是缓解痛经的有效穴位。注意体质差者合谷穴刺激不宜太强。
耳穴压豆。简单方便快捷,可自己操作。常用穴位:內分泌、子宫、神门。
敷脐疗法。将生姜片或大盐炒热用纱布包后敷在肚脐眼上,也能起到不错的止痛作用。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具有驱寒暖身的作用,切成片后能使生姜中的辛温成分更好的散发出来, 促进体内寒气的排出。
灸法。主要是借助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对神阙、关元、命门、肾俞进行灸疗。具有温肾散寒暖宫、消瘀散结止痛的作用。
中药泡足。取中药当归20克,红花20克,苏木15克,寒明显的可加生姜20克,用水3升,煎煮20分钟,不用去渣,冷却至适合的温度(视各人对温度耐受度调整),泡脚,每次20-30分钟,每天可以泡2次。(有足疗禁忌症者不适合此法)
可导致痛经的原因这么多,不少女性朋友一不小心就埋下了发病的种子,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以清淡易于消化食物为主,经期前后要保持大便通畅。
经期产后保暖,避免受寒,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易痛经的女性平时饮食应多样化,补充矿物质钙、钾及镁,可以帮助缓解经痛。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 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这些食物还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当归羊肉生姜汤具有温肾养血暖宫作用,用于血虚、宫寒型痛经。取羊肉100克(洗净切块),当归10克,生姜10克同炖烂熟。去当归、姜,食肉饮汤。每日1次,月经前2天开始,连服5~7天。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消除恐惧心理。练习瑜伽,弯腰、放松等动作能松弛肌肉及神经。适当运动锻炼,改善体质,有助于减少痛经。
避免不洁性生活,注意避孕;保持阴道清洁,注意经期卫生,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定期妇检,早发现,早治疗,除隐患。
总而言之,对于痛经,应该从日常做起,长期管理,及时就医,防治并重,调治结合。中医治疗痛经,尤其是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的疗效,希望能帮助女性朋友尽早摆脱痛经的困扰,舒适度过生理期。
作者: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谢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