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叫“书法艺术”而不叫“写字艺术”?

中国汉字是非常深奥,一字多意,甚至不同的语境和声调意思不同。相应的以汉字为母体的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是文化的哲学的,蕴含情、意、修养、精神。如汉字“大”“犬”“太”三个字,点放在不同的位置就组合成不同的字、不同的意,若是用书法再写,更是有无数个写法,可以写的形式多样,但基本结构不能乱写,这是文字结体的规定性,一样书法的书写也要有法度,书法是一门特别讲求法度的艺术,所以叫“书法艺术”而不叫它“写字艺术”。

“法度”即方法、制度,法度是从书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方法和必须遵守的尺度,或者说是“法”的运用需要把握的尺度,是用来规范书写行为的,为书者所公认了法度都是为了顺利地实现书写、适应实用需要和取得艺术效果而逐渐成为一种规定。除了书法字体的基本结构,草法等,还要遵循同软笔即毛笔。毛笔性软,可八面出锋,但必须正锋行笔,才能使线条圆厚,写出匀正的笔画,所以运笔有“中锋”的讲求。如果是以硬笔作书,就没这种法的要求了。书法作为艺术还要保证审美效果的实现。无论是中锋用笔,还是偏、侧锋用笔所成之笔画,厚重有力,为人所美。

法度是书法艺术审美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保证。一切艺术的创造,都凭借一定的条件,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都是充分利用“制约”它的条件进行创造,才成为特定的艺术。没有一定条件的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它的限制,就没有一定的艺术。

不同字体、书体书写之法又有所不同。一切法度,都只在相应的书写目的要求和条件下产生而具有运用的效果和意义。不承认法度在保证书写效果上的意义不行,把法度看做是离开了书法的目的要求,将法度绝对化,当做不可变异的教条也不行。

于右任标准草书

书法之“法”之所以产生、运用,并对传统之法该继承者敢于大胆继承,该扬弃变化发展的,敢于变化发展,这本身就是“法”。不同场合、不同层次法度的把握运用,反映了书者对法度运用的正确理解和能力,也具有审美意义与价值法度,集中表现在书写上,具有实践性的本质,具有个性化运用的特征。同是“平正”与“险绝”的寻求,不同书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同是临写法度森严的唐楷,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不同的风神。清人董遖所著《广川书跋》,在这点上深有体会,他一方面说:

“书法要得自然。其于规矩权衡,各有其法,不可遁也。”同时又说:“随机应变,不守一定,若一切束于法度,非书也。”

历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书家之书,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才是艺术意义的书写,为艺术而用法。

法度运用的美学价值,全在于寻求创造生动的有个性面目的书法艺术形象。离开了这一根本,纵有百法的严格讲求,也没有书法艺术创作的意义。

苏轼书法

苏轼总说自己“我书造意本无法”,他对唐法持持批评态度,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事实上,苏轼之书并非无法,而只是没有把前人之法视为教条,用来限制自己的艺术创造。实际上,他的书有完全符合艺术创作根本规律的方法存在。因为按艺术规律办事,是一切艺术的根本大法。

戏剧表演,有演法,生、旦、净、末、丑,登场、亮相、举手、投足,都有程式,这就是法。但演喜剧的目的是从演“法”到演人的过程,是寄托情感的一种表演形式。旧体格律诗亦有法,必遵循平仄、格律,目的不是为了那些格律,作诗是把真情实感以诗表达出来。书法,也有一个从写法到写情、写意、写修养、写精神的过程。开始要学会执笔、用笔,临习法帖,研究字体、书体的笔法结构。学法是为了用法,用法是为了写字。于是慢慢地由我受法拘到法为我用,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文/一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