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和他的“兄弟姐妹”
有文有艺聚
众家
忽必烈和他的“兄弟姐妹”
文/闵生裕
昨天,我到某文化场所,看墙上有巨幅成吉思汗征西夏的画,画面上蒙古的铁骑威风八面,只见奔跑的战马上有人擎一面大旗,上书一汉字“成”。细心的人看到,蒙古军队的官兵着的好像是契丹人的衣服,这个我没有考证,如果以当年《杨家将》《岳飞传》连环画上的服饰看,还真像是辽国的服装。
对此,我禁不住心生感慨: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多读书多见识。比如,搞人物画的,你一定要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服饰器皿,否则,你给人家乱穿衣服,或者穿着汉代的服装坐着宋代的椅子。比如说,西瓜是五代传入中国,你非要给秦始皇、汉武帝切半拉还要泡上胡麻油炸的油饼子吃。要知道,胡麻也是汉以后传入中国的。烟草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吕宋传入中国,你偏要让唐太宗、宋太祖坐在沙发上抽上一锅子。要知道,沙发民国时期才由西方传入中国。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关公战秦琼。
如果成吉思汗姓“成”,用归谬法自然可以得出,忽必烈姓“忽”,继续推理,他的兄弟姐妹可能就是“忽必”系列,如果一谐音,用来骂人就会产生奇效。当年盐池一中的一个老师很幽默,在课堂上提问时,面对学生各种答非所问或者是令他哭笑不得的答案,他经常杜撰一些笑话讽刺学生,同时也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有一次某同学回答问题离题万里,他不禁感慨:“天神爷呀,以前我只知道忽必烈的弟兄姐妹中有叫忽必溜、忽必扯,没想到他还有个失散多年的兄弟。同学们你们知道叫啥?有同学说:胡逼诌(周)么。老师说:回答正确!
我一直想不明白,虽然教学水平的差异有天壤之别,但我们那个年代老师的责任和学生的韧性是今天所不能比拟的。比如说老师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冷言相加,甚至出手体罚。我一直认为,对我这样一个不大自律的人来说,严是爱、宽是害。多年以后,老师还是好老师,学生还是好学生。有时同学一起喝酒时说起哪个老师,还学着他的口气说“哎,我直想朝你那个怂包跌一锤呢”。我在《都市牧羊》里记录了我的老师某先生打我和老乔的事。就像我所有笑谈往事的文字一样,轻松调侃,无半点怨与恨。
据老乔说,某先生后来和他喝酒时说,我从来不打学生,你看那个谁把我写到书里了。老乔说,你不打?你不往死里打。他才把你写到书里,我要把你刻到碑上。我没有向某先生考证过这件事,也可能是幽默的老乔喝酒时即兴吹牛。当然,我们说这些话时都在师生情意浓浓的酒局中。我与先生喝酒时,先生看我酒量不行,还不时帮我代一杯。
有一次上田老师的政治课,我坐在最后一排,夏天的下午阳光照在脸上,我用手背擦汗,擦完后眯着眼睛仔细端详手背上的汗水。这一瞬被田老师看见了。他叫了我的名字让我站起来。那堂课他讲的是价值。问我,什么是价值,你手上戴的那块表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回答基本上也是忽必烈的弟弟。老师咬牙切齿地骂:“胡扯,我看你就在那里栽盹着呢。”其实,我真的没有打盹,但是,我走神的那一刻被他捕捉到了。这个老师课讲得非常精彩,那时他年轻气盛,身上有年轻人的朝气与狷傲,尤其是对我们这些顽劣的学生,动不动咬着牙厉言批评。因为我们佩服他的才华,所以,从心里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不要说老师骂,就是打我们也没得说。
我的班主任和老师是数学老师,我的数学学得很差,老师倒是没有歧视我。关键是有一天晚自习后,我在班里和同学追逐打闹,奔跑中碰了一个残腿桌子,桌子要倒我没扶,踢了一脚想让它站直,又踢了几脚桌子最终还是没站住。这一幕被窗外的班主任看见了。在我们眼中,他是个老实人,是那种讷于言表的人。他从来不打学生,但是生气了也骂,骂呢也没多少词汇。他被我的动作激怒了,冲进教室好像想打又没打。在我看来是他就不会打人,憋出了一句话“你是个驴么你是人”。
我常记得他骂班里后排两个女生“脸比城墙还厚”。今天想来,这样的话批评女学生是过分了点,但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抗击打能力强,没事。多年以后,先生调宁夏大学,我们一起看望过他帮他搬过家,他请我们吃过饭。后来他又奉调苏州大学,我出差苏州时也去看望过他。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今天的学生打不得骂不得,而且还要老师时时鼓励表扬。即使这样,一言不合便有极端行为。上次和田老师说起当年的事,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的他说,我们那时候年轻,做老师还有很多不到。我说,不,你们那也是因材施教。当我们从你们的教育中受益后,没有任何理由计较老师在教学管理中的瑕疵。相反,我们常常在感恩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检点自己。
上高中时,我们都十八九二十的人了。但是,因为心中没有目标,所以,成天恍恍忽忽,无所事事。按说当年我们这些农村学生,高考基本上是华山一条道。我们应该有时不我待、火烧眉毛的紧迫感,唯闻鸡起舞、发愤读书是务。但是,我们却极端没出息。我和老张在晚自习在课桌上吹钱,赢上两毛钱的钢蹦子,跑到小卖部买个葱花饼吃了,牙眦的像个脚趾甲,心里爽得不要不要的。
当时那情景,用我后来说儿子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没追求”,而且我常说的并不斯文,是“真他妈没追求”。如果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们十八九岁干的那些事,在老师看来,的确是拿上扳手上坟____羞(修)先人呢。不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老张虽然没考上大学,但他如今应该是亿万富翁。我后来读《世说新语》读书到桓温、温峤年轻时赌博,想起与老张年轻时的荒唐行为。我用随园主人一句话自嘲:英雄未遇,多无大志。
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我常常在反思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的的确确出了问题。如今的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家长就忙乎,报这个班那个班。他们信奉的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上学时如果跟不上了就留级,高考考不上了补习。现在的学生不允许你跟不上,跟不上了自己想办法,于是校外的各种辅导班多如牛毛,你就花钱学呗。关键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年轻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是,学校和家长都不管,都认为你的潜力是无限的。
人生的起跑线在哪里?在我看来,人生处处有起跑线,不是起得早就身体好。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相反,总要磕磕绊绊。咋办呢?哪里跌倒哪里爬。而且,爬起来再出发的地方就是起跑线。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高考只考一次,感觉复读一次要失去多少尊严,有的宁肯上职高或三本也不愿意再读一年走个好学校。而我们那时,上个高四高五是平常的,还有个别上高七高八的。上得家里没钱交复读费便腆着脸先欠着。还有个别人赖着学费交,但自己烟还要抽。老师气得骂,你亏你们家先人呢。他反过来说,老师,我早把我们家先人亏完了,没办法,再要亏就得亏你们家先人了。
作家档案
闵生裕(本平台特聘名作家)宁夏盐池人。专栏作家。擅长杂文时评,足球评论,艺术评论等。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宁夏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硬笔书协组联部委员,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出版杂文随笔集《拒绝庄严》《都市牧羊》《一个人的批判》《闵庄烟火》《操练自己》等七部。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