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 | 苦难没有价值,对苦难的思考才有价值

这是『思想周刊』的第八十八篇文章

最近,这两天的朋友圈,被一个凌晨赶路去上学的云南孩子刷屏了,“冰花男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男孩是云南省昭通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家离学校4.5公里,平时都走路一个多小时来上学,因为家离学校太远,大清早起来赶了一个小时路才到学校,冬天气温低,孩子头上跑出了汗水,所以他赶到教室的时候,满头都是冰霜,头发和眉毛已经被风霜粘成雪白。

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内心格外心酸

有人以“云南四季如春不可能这么冷”来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有做新闻调查的机构去当地采访了这个孩子,有人呼吁对这些上学困难的孩子进行帮助,还有人希望精准扶贫的政策能够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头上……我觉得都很好,就连质疑新闻真实性的人,都很好,不盲从不轻信,有一种难得的求证精神。但是唯独有一种态度,令人作呕,确切地说,是厌恶。

这种态度,就是讴歌。

这个新闻传播开来之后,不少文采飞扬、思路奇特、脑回路特别清奇的人,立刻从其中找到了可以讴歌的角度。
比如讴歌孩子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上学的勤奋精神;
比如讴歌孩子在别人的嘲笑声中淡定自若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比如讴歌学校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坚持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比如讴歌全国各地好心人表达了对这些山区孩子的关爱之情;

如果这些讴歌的角度都被人找完了,你又不想跟人重复拾人牙慧,没问题,你还可以讴歌苦难。我就看见了很多类似的句子,比如“孩子啊,今天的苦难必将照亮你未来的路”,再比如“冰花男孩都这么努力,你还有什么借口不拼”,更比如“孩子,请记住这是你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看到这些话,我真怀疑因为纸媒的没落,某杂志的编辑都改行来写正能量的抒情诗了。我想,可能擅长讴歌苦难的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苦难。他们不知道零下十几度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睡觉的冰冷,他们不知道在没有路灯的山路上摸黑赶路的恐惧,他们不知道在寒冷的教室里双脚冰凉的麻木,他们不知道在冰冷刺骨的凉水里洗衣服的刺痛。

人们在央视新闻的引领下齐声高颂:“好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就这样,孩子们的苦难被熬成了一锅鸡汤,热气腾腾,浓香扑鼻,叫人热泪盈眶,叫人由衷感谢苦难,止不住赞美苦难,将苦难当作天经地义,将苦难当作生活的必需。干下这碗苦难熬成的鸡汤,便鲜有人会去思考一个真相:苦难,真的值得赞美吗?苦难,真的不可避免无可抗拒吗?我们的孩子,非得吃那种苦吗?“冰花”男孩非得在冰天雪地走一小时山路去上学吗?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苦难就是财富。从学生时代写作文开始,便大肆赞美起苦难来,比如,讴歌母亲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这些都不是表述的重点。

我们已经习惯于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吃苦耐劳,赞美他们任劳任怨,毫不吝啬地用最华美的词汇渲染他们的崇高,用苦难催生感动的典型宣传将他们捧上道德神坛。这样的赞美,直接导致的后果,是鼓励苦难中的人们心甘情愿承受苦难,认为自己所受的困难理所应当,甚至视苦难为光荣;二是误导人们只关注笼罩在苦难之上灿烂的荣誉光环,而忽略了一切导致苦难的起因和内在的逻辑。这样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冷血,是一种恶毒。它毁坏人的尊严,伤害人的心灵,扭曲人的灵魂,扼杀人的创造力。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你表扬一个太监守贞操,就像在我们的时代你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

一切美化苦难的华美言辞都是浮夸的,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都是做作的。面对世间的苦难,我们应常怀愧疚之心和悲悯之心,拨开覆盖在苦难之上的美化悲情,看到苦难背后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人为制造的苦难,更要彻底反思其产生的根源,引以为戒,避免出现更多的苦难吞噬人的心灵。

苦难不是正能量,它是一种耻辱,这个国家的耻辱,我们所有人的耻辱。美化苦难,赞美苦难,消费苦难,那是无耻,是一种病,得治!

成长有很多条路径,你读的书、走的路、见到的世界、对自己的反思都可能会带来成长。为什么唯独“从苦难中艰难的成长”这条路这么受大家欢迎?甚至抱着没有苦难创造苦难也要上的念头啊。苦难能带给人成长是因为它有时无法躲开,我们不得不去成长,去克服它。可以顺风顺水自然的成长,是超级幸运的事情。如果你因面对苦难不得不变得更加坚强了,那为什么要感谢苦难?

应该感谢你自己啊。

既然苦难不值得感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以前一直过着苦日子人在宣扬“人就是要吃点苦”呢?以前王小波曾经说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但在这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人们在想尽办法合理化自己受到的苦难,觉得这些苦难都是对他的磨练,这样才能暂时逃离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那种无助感。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也有过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我们听了太多在苦难中挣扎,最终坚强的克服困难成为人生赢家的励志故事。但这其实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可以说明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熊不吃死人,所以在野外遇到熊只需要装死就能逃过去!”

这话是那些逃回来的人跟你说的吧?”

意思是你所看见/听见的都是活下来或成功了的,失败者根本没机会让你看见,不是所有人都能因苦难而成长,很多人可能就倒在苦难之下了。身在苦难中的人想躲都躲不开,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追寻它呢?

此外我想陈述一个观点: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痛苦,痛苦这东西本身是很主观的,它没有可比性。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立场来判断别人的经历够不够痛苦,就像没有抑郁症的人不应该跟抑郁症患者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坚强点儿就好了。”不轻易的去断定别人没在苦难中挺过来是因为他们不够“坚强”,是对人起码的尊重。

跳出心理舒适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吗?

心理舒适圈,虽然没有心理学意义上的严格定义,却成为各种鸡汤文中用来说服大家去追寻苦难的最好的借口。很多人宣扬要跳出心理舒适圈,去挑战自己,故意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来“进入更广阔的天地”。这个理论乍一听十分励志,可仔细想想,却不是那么回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我们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努力地做着擅长的事情,同样可以过得很好,同样是为祖国建设奋斗在第一线的优秀公民呀,为什么非要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圈去,去感受挫败,才觉得没有辜负人生呢。舒适圈、社会期待和自我追求,这三者是互有重叠三个圆,只有当三者得重叠最大时,个人体会到的幸福也是最大的。与其去鼓励人们跳出心理舒适圈,专门去挑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来挑战,去寻求苦难。倒不如鼓励大家去发现更多自己擅长的事情,去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圈,在舒适圈里过的更舒服,也许更可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吃太多苦,人真的会变傻

小时候物理上、生理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吃苦”,都会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多地经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疾病。不要吃没有意义的苦,不要刻意去被磨练。

所谓的吃苦,都是因为你在从事违背本心的活动。当你是自愿“吃苦”的时候,就成为了努力,而不是吃苦了(吃苦和努力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不要把他们等同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主动吃苦这句话,根本不成立。

至于说苦难真的是成长所必须的吗?它值得追寻吗?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感谢苦难吗?如果你因苦难而成长了,感谢你自己。人类的苦难就是人类的问题,它的价值就是驱动人类在承受超越苦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如果苦难让你消沉,这个苦难对你来说没有任何价值,但对某些研究社会科学的人来说,你的失败可成为他们的研究案例,这时你就是苦难的一部分,你和你的苦难对他们都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认识并利用苦难的价值,苦难就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可以直接取得成功,那为什么要苦难?如果是为了磨练我们的意志,那意志不还是为了战胜苦难?”我很理解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几种情形需要辨别:

如果你家庭富有,你认为自己不用努力就可以衣食无忧,而你父母却让你在18岁就打工独立,你认为父母给了你不必要的苦难,那么对上面那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 你父母对成功的定义和你不同,不劳而获绝不是成功,人生也无法让你永远保持在毫无苦难的真空状态下拥有这种所谓的“成功”。我们当然不应该去制造和追求苦难,但苦难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一旦遇上,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正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美好和成功,我们才必须锻炼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各种可能遇到的苦难。磨练意志不是苦难,而是让你在生活中去自然体验,或在不损害你的利益,不超出你的承受范围的前提下锻炼你,让你更有能力去超越真正的苦难。

然而对于那些违背你的意志,践踏你尊严,人格,健康,利益的苦难,它的真正价值绝不是磨练你的意志和提升你的人格,或让你更懂得珍惜和享受甘甜。这些只是人在战胜苦难过程中得到的附加品,还不一定有。苦难带来的损害却可能远远大于这些所谓的“价值”。对苦难这种所谓“价值”的赞美,常会转移对现实问题和苦难制造者的关注,苦难制造者堂而皇之教育受苦者要学会吃苦的荒诞情形也不鲜见。在这种情形下,苦难和苦难制造者一起构成了现实中的问题,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问题。超越苦难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更少苦难的世界;如为了获得成功去故意制造和追求苦难,那收获的不是成功,而是更多的苦难和更坏的世界。越恶劣的环境,越大的苦难,越需要放弃和承担,越需要目标远大,最后得到的价值无法衡量,因为这个世界更好了。

苦难有什么价值?除了能稍微提高一点人的承受力以外,苦难没任何直接价值。东方文化里面最虚伪的一点就是有“炫耀苦难”的传统。苦难有什么价值?除了能稍微提高一点人的承受力以外,苦难没任何直接价值。东方文化里面最扯淡的一点就是有“炫耀苦难”的传统。苦难有多重结局,其中有一个结局是成功,成功者的光环效应促使他们的苦难经历被传播出来,所以我们错以为苦难和成功构成因果。其实苦难造成的失败远远超过成功。如果你去过老少边穷地区,他们祖祖辈辈无数人正在经历苦难,从苦难中出生,在苦难中死去,无人知晓。所以苦难和成功无关,多难也不能兴邦。大部分成功者是因为乐趣和成就感而成功,这种信念支撑他挺过苦难,多数人因为信念不够强没能坚持下来,所以被淘汰了。所以苦难不但不能和成功构成因果,而且苦难是走向成功的筛选器,阻碍了更多人走向成功。

苦难。我们已经习惯于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吃苦耐劳,赞美他们任劳任怨,毫不吝啬地用最华美的词汇渲染他们的崇高,用苦难催生感动的典型宣传将他们捧上道德神坛。

这样的赞美,直接导致的后果,一是鼓励苦难中的人们心甘情愿承受苦难,认为自己所受的困难理所应当,甚至视苦难为光荣;二是误导人们只关注笼罩在苦难之上灿烂的荣誉光环,而忽略了一切导致苦难的起因和内在的逻辑。这样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冷血,是一种恶毒。它毁坏人的尊严,伤害人的心灵,扭曲人的灵魂,扼杀人的创造力。

我们视苦难为仇敌,却又如影随行。伤口再艳丽,它也是伤口。

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你表扬一个太监守贞操,就像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一切美化苦难的华美言辞都是浮夸的,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都是做作的。面对世间的苦难,我们应常怀愧疚之心和悲悯之心,拨开覆盖在苦难之上的美化悲情,看到苦难背后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人为制造的苦难,更要彻底反思其产生的根源,引以为戒,避免出现更多的苦难吞噬人的心灵。
世界上苦难那么多,你也曾触目惊心过,问一句,你的感动与悲悯还在么?当双眼被成功的蓝图肆意涂抹,心灵被幸福的追求所淹没,你是否还在怀念,曾经的相濡以沫。你要懂得,苦难,不是幸福者的传说,而是浴火者的讴歌。

(0)

相关推荐

  • 两大心法,让你历尽重劫,改变命运

    此时此刻你正在陷入困境,正在饱受折磨,生活的无奈 世俗琐事,奔波操劳,热嘲冷讽,被收割在生活的痛苦里无尽轮回. 你感到无力,感到无助,感到迷茫,感到无可奈何,感到命运的不公平. 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 ...

  • 苦难的价值

    转:引袖拂寒星的博客 日常教育中有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现身说法,而且大多以怀念往日自身经历过的苦难为主. 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讲起自己的过去,童年是如何不幸,少年是如何坎坷,家庭是如何贫困,父母是 ...

  • 苦难是宝贵的人生财富?任正非的深刻体悟:痛苦本身并无收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历来流行一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理念,我以前也信奉这套,觉得自己今天所吃的苦,必然会带来很好的回报. 其实不是这样的,反正我觉得自 ...

  • 郭凯 | 当你放下球拍,命运才到赛点

    小小的乒乓球击中了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要害,看似不大的球台,再次上演着堪比纸牌屋的博弈和利益洗牌.可惜的是,运动员孩子们使出了男子汉的血性大招,退赛!罢赛!但是您是在中国国家队啊,这里只要求党性,按照国 ...

  • 郭凯 | 全民娱乐的时代,笑声代替了思考

    这是『思想周刊』的第120篇文章 -  始  -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 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 苦难成就伟大?任正非:我不是苦难英雄,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文:苏道博 任正非一直被称为苦难英雄,他自己都说自己做华为30多年,全都是痛苦,没有欢乐,每个环节的痛苦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熟悉任正非的讲话,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华为的冬天> ...

  • 郭凯 | 2018年,就此别过

    『思想周刊』第220粒糖果 五岁时喜欢吃糖 憧憬长大后很甜 十八岁爱上了醋 暗恋的姑娘总是在别人身旁 二十三岁无辣不欢 没有什么能吓倒生猛的少年 三年后的分手 终于尝到眼泪的咸 四十岁的人生如同一味黄 ...

  • 郭凯 | 三十而栗

    『思想周刊』第219粒糖果 生日,这种属于自己的节日在平凡的人生里总显得温情,大概也是每年最需要自我审视的一日了.我必须得承认,没哪次有多开心多感动,而且旁人需要的仪式感,我也从来不依靠其过活,日子流 ...

  • 郭凯 | 生存美得难舍,虚无饱满而绵甜

    『思想周刊』第 218篇文章       <摩羯.枯叶.最远的海> 适温的油墨,和作废的笔尖相恋 犹如海水倒灌进命运的石砚 反复书写,今昔的愿望 离岸的憔悴目睹时光的阵亡 缝合后的夕阳稀释 ...

  • 郭凯 | 炊烟起,游子归,一年终矣

    『思想周刊』第 216篇文章  <满江红·冬至> 南宋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

  • 郭凯 | 等雪来

    『思想周刊』第 215篇文章  <等雪来> 初雪由银河坠向大地,迟迟的 展开冬的幕布 当四季的道具都用了尽 夜归的人还在念叨着盛夏的对白 一些词句在闪烁的雪夜被冰封 晶莹的尘嚣间,日子像一 ...

  • 郭凯 |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思想周刊』第 214篇文章  2018年只剩下十天的时间就要结束了.当月历被翻转到12时,很多人才意识到2018只剩下31个数字了.还记得,那些你在2017年底,2018年初,在心底暗暗发誓的计划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