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 | 无论要几孩,前提都是尊重个体

这是『思想周刊』的第182篇文章

—  始 —

近日,网络上一则生育基金设立的相关建议在社交媒体上炸锅了。最扎眼的当然是这一段。

『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生育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财政补贴。』

倡议者本人刘志彪老师很不高兴。在朋友圈呼吁大家看看原文。我特地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原文,多少能“理解”刘老师的气愤。文章观点对未来国人的生育工程做了短期、中期、长期的有节奏的规划。40岁以下设立生育基金的确只是刘老师催生十八掌中的一招。但我不建议大家浪费时间去阅读全文了,总体的方向就是从政策到企业都应该共同建设好生和育的环境。比如说政府要给补贴,企业要设立更长时间的育儿假和哺育假,其他各方面限购政策向二胎家庭倾斜等等。

当我说自己能理解刘老师这一类人的气愤,完全不是因为他的建议是否合理,而是一直以来,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代人口学家、知识分子,在他们眼里,人从来没有尊严和选择的权利,觉得多了就结扎、上环、强制引产,现在发现少了,补贴、奖励、生育基金。而刘老师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反而委屈于自己对未来的贴心建议被“断章取义”了。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

要不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无法挽回,计划生育不仅不会被废除,人口这个话题也不会这么赤裸裸地被抬出来讨论,几乎是没羞没臊地暴露出我们国家是怎么看待“人”这种生物。不是今天才这样的,是从实行计划生育那天开始,我们就不是人。

如果今天刘老师的文章去掉“40岁以下设立生育基金”这一整段,根本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动静,人们会觉得这不过是官方的一种鼓励姿态,从放开二胎开始,这种鼓励生育的文章已经见多不怪了。且不说每个人要生不生,但恐怕多数人从来都没意识到,只要生育这件事还是在行政指导范围内的,理论上你就是可能随时被安排结扎或播种,这一层面上跟牲口的区别不大。现在很多人隐约预感到另一种计划生育即将降临的紧张气氛。从禁止多生到强力多生,从段子变成现实。所谓鼓励生育和强制生育的边界会在一次次温和的试探中变得逐步模糊,直到有一天,话题成为禁忌,全民进入“计划生育2.0”时代。

吊诡的是,我们一边在限制生育,另一边却在依靠人口红利创造经济起飞的奇迹,然而这种奇迹也正在消失。而我们的劳动力人口在2010年达到峰值,从此开始快速下跌,这意味着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迅速消失。劳动力短缺了,过快的资本替代劳动导致资本回报率下降,也就是说,过去只要能融到资,做什么都能赚钱,现在是企业即使能融资,也很难找到赚钱的项目。同时,农业中的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农民工在过去几年的增长率下降,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资源重新配置的对生产率的贡献会显著下降。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都知道养老金正在寅吃卯粮,我们缴纳的养老金正在赡养我们的父母,而当我们这一代老去,我们儿女一代的养老金很可能无法支撑我们安度晚年。

这些,都成为鼓励二胎,甚至放开生育的重要背景。因此官媒日前撰文,《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其实鼓励生育政策在发达国家并不鲜见,各种生育补贴一大堆,恨不得生完国家帮你养。丹麦都做广告让老年人鼓励年轻人两口子去海边度假,好有机会努力造人,日本筹拍了大量描述家庭温馨故事的影视作品,鼓励这帮性冷淡的年轻人赶紧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其实文章立意没错,文中提到,“要让适育夫妇切实感受到政策福利,提高生育意愿。”和发达国家的路数一样,很多年轻人不敢生孩子,是因为生不起,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有点超过年轻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如果政府能够在这些方面建立品质优良、价格实惠的公共社会保障,那么对于消除年轻人生育顾虑将会产生正向影响。

可“生育基金制度”这个玩意儿,根本不是“鼓励”生育,而是惩罚不生育或少生育。砖家们,你们疯了吗?连我都能看明白的道理,您揣着明白装糊涂。市场是个看不见的手,有关部门可以调控引导。结果这种思路就是把调控变成看得见的刀,控制人口的时候咔嚓阉了,逼着你生娃的时候刀挪到脖子上了,带着颈上的凉意我们努力造人,造不出来就砍你。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口问题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忽视个体生育权的基本属性。

在不同环境下,人口政策很重要,但前提就是把个体的权利视为至高无上,无论怎样引导、限制和鼓励,都不能侵犯基本权利。生不生是我的事,你可以在我的天平旁边摆出各种砝码,诱惑我做出决策,但不能不经过我同意,就直接把砝码扔到我的天平上。生或者不生,都是个人选择,是否突破个人权利的边界,就在于是引导鼓励、还是强制介入。如果我们真有一天不得不缴纳生育基金,那就是对个体权利的侵犯,那些失去生育能力的人、丁克家庭以及只想生一个的,都成了被侵犯的对象,因为我们被强加失去财产的风险,由此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且,即使鼓励生育,那些生二胎的家庭,经济、情感、精力的投入,是多少生育津贴能补偿的呢?在管理思维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人不是机器,不是产业布局里的螺丝钉,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对于1980以后出生的第一代人、第二代人,如果财务状况没问题,对未来有安全感,教育、医疗、养老不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三座大山,我也会生二胎,没准还生老三呢。不解决根本问题,天天喊着为国造人,从有人主动要求停发养老金,到现在转家建议的“生育基金制度”,这种杀鸡取卵的法子,往往是那种想当奴隶主的奴隶想出来的,追溯到从前的奴隶主基因,都是那种病态的坏。

放眼整个社会,多数人依然在主流媒体和各路专家的指引下像个热爱思考的上进青年参与讨论这个“人口结构”那个“人口红利”,人们只是因为感受到了变相生育税的压力才愤怒的,而不是因为人们能意识到生育宏观规划这件事从头到尾的扭曲。当然,也许你觉得不可思议,不相信,有非常多的人是支持这个生育基金的,如同他们为社保欢呼。而这篇文章的目的就一个,希望更多人能明确意识到一个无需再废话的定理,只有当生育彻底是一种个人的自由选择的那一刻起,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只有一切政策能够把受众个体当作一个真正的利益攸关方,很多政策与制度才能真正造福我们个人。

—  终  —

感谢您的支持

【作者简介】

『悲观是一种远见』

接客很贵的摩羯男一枚

请您斟酌

倾诉树洞ID: lonesometown

若转载或复制本公众号文章

(0)

相关推荐

  • 二胎不够,还得生三胎?催生无效后,专家着急了,又提出新建议

    我国早在2016年就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当时还是起到一定效果的.2016年的新生儿数量要比2015年多出130万.不过没多久,我国人口出生率又开始大幅回落.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这三年中国出 ...

  •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能提高生育率吗?

    最近,有媒体报道,针对当前全面两孩政策效果不达预期及出生人口快速下滑趋势,不少专家呼吁放开生育限制,尽快推行鼓励生育措施.但也有声音表示,现在养娃的成本这么高,即使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城里人的生育愿意也 ...

  • 专家呼吁生养二胎补贴3万,你怎么看?

    即使是2016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国内新生儿出生率还是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我国新生婴儿总数量是1723万人.2018年约是1523万人,比2017年整整减少了200万人.2019年我国新生婴儿总数 ...

  • 如果现在放开第三胎,你会决定生吗?

    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问题,中国早在2016年就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人口出生率只是有了短暂的脉冲,2017年国内人口出生数量达到1700万,就当社会各界对二孩政策的效果稍感欣慰之时,2019 ...

  • 普京提议延长“母亲基金”项目 继二胎奖励政策后一胎也将获得补助

    除了套娃.伏特加和美女等,"男少女多"也是俄罗斯的一个典型的标签.并且,因为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使得本来就不多的俄罗斯人口数量更是骤减.俄罗斯土地广袤,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实 ...

  • 时代的灰尘:20年内,“独生”和“二胎”家庭的差距就会显露出来

    时代之选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一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无论是个体,还是一个家庭,无不受时代影响与裹挟.这不,连普通人生孩子.生几个孩子这种繁衍后代的自然之举,也依法依规的居 ...

  • 人口危机

    人口危机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很少人意识到,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欧美日等国存在根本性差异. 如何认识低生育和老龄化问题?中国的低生育成因,与欧美及日本有何不同?中国老龄化的真正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当前养老 ...

  • 想生个二胎,怎么就这么难

    想生个二胎,怎么就这么难                                                刘述涛 在今年忽然刮起了一阵生育风,先是从各省市鼓励生二胎,给出各类优惠政策,什 ...

  • 宁愿被变相“罚款”,什么原因让你不愿再生二胎?

    我想一旦放假了,又要见到许久不见的亲戚们. 当然,这催生和催婚的剧场又再次上演. 生个孩子,哪像买玩具那么简单啊? 这必须得考虑方方面面,是个人生大事. 然而,这年头除了二姑二姨二舅奶奶甚至隔壁王大妈 ...

  • 呼吁三胎?未婚女性:别逗了,我连婚都不想结

    我国曾经历过一次人口低迷期,导致不得不开始鼓励多生多育.到了80年代,由于人口暴涨,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才开始采取了计划生育. 但如今我国老龄化严重,虽然人口基数仍旧很大,可每天的新生儿出生数量却在逐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