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与隋末瓦岗军的兴亡(五):李密诛杀翟让,叛军缢死隋炀帝
导语:
公元617年,大隋王朝的东都洛阳危在旦夕,隋炀帝抽调五路大军救援东都,仅仅支撑了三个月就被瓦岗军重创。隋军与瓦岗军中原对峙,李渊乘虚而入,占据关中抢得先机,大破隋朝各路援军,瓦岗军势不可挡,胜利对于李密来说已经唾手可得。无论瓦岗军多么强大,生性坚韧的王世充屡败屡战,永不气馁,苦苦等待着逆转局势的良机。大隋王朝满目疮痍,隋炀帝纵情声色,悲观情绪与日俱增。仅仅延续了三十七年的大隋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群雄并起,历史即将进入新的轮回。
两天前,隋炀帝的表兄唐国公李渊攻克长安,同一天,援洛大军的总指挥王世充又一次在与瓦岗军的战斗中大败而逃。
为了庆祝这次胜利,瓦岗军的首领李密摆好酒宴招待二把手翟让,宴会还没开始,李密取出一张良弓,请翟让鉴赏。
然而就在翟让一手握弓一手搭弦,运足臂力拉弓之时,其背后突然出现一人,翟让发出凄厉惨绝的吼声,众人还没反应过来,翟让就已经扑倒在榻前。
所有人都陷入惊恐不安中,徐世绩见状就朝门口逃去,被看门的卫兵一刀砍倒在地,马上就要死于屠刀之下,王伯当在远处大声呵斥,徐世勣才从刀下逃过一劫。
此时李密大声说:“我和各位共举义兵,本来是要铲除暴虐,可是翟司徒专行暴虐,凌辱众僚属,也不分上下尊卑,今天诛杀的只是翟让一家,与各位无关。”
惊疑不定的单雄信叩头请求饶命,李密将他释放。而翟让家属、亲信的惨叫声摄人心魄,一滴滴的鲜血顺着屠刀滴下。
宴会上充斥着肃杀之气,透彻心扉的寒意由每个人的心底向周身蔓延,深入骨髓,现场的每个人都惊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瓦岗上下相聚饮宴本该是觥筹交错,喜乐祥和的氛围,为何瓦岗军的二把手顷刻间沦为刀下亡魂?
瓦岗军的前身瓦岗寨是翟让一手创立的,公元616年,李密来到瓦岗寨,为瓦岗军制定了夺取荥阳,争雄天下的策略。
大败张须陀,夺取洛口仓,在李密的谋划下,瓦岗军一跃成为全国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李密被翟让及其部下拥立为瓦岗军首领。
究竟在李密与翟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使得李密对自己有让让位之恩的翟让下手,为何李密称翟让凌辱众僚属,不分上下尊卑呢?这就要回到一个月前的那场胜利。
公元617年十月,隋炀帝从各地派来救援东都的五路援军也无法与瓦岗军为敌,瓦岗军节节胜利,李密大有夺取天下的可能。
此时,在瓦岗军的内部,翟让的下属劝翟让做大冢宰,相当于宰相的职位百官之首,但是翟让并没有同意。
翟让的哥哥也劝说翟让,天子的位置本来就是你的,为什么要让给李密?翟让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一番说,我不当这个天子。
本来翟让是没有任何想法的,但是这件事传到了李密那里,就引起了他的疑心与不安,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外来的,在瓦岗寨中的根基并不稳。
同样翟让也没有意识到,周围人的这些举动,正在将他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深渊。
李密、翟让君臣之间已经萌生了一层看不见的隔阂,翟让浑然不觉,仍然肆无忌惮,一再挑战为君者的底线。
翟让生性贪财好赌,瓦岗军的一名总管崔世枢从起事之初就跟随着李密,翟让私自将其囚禁在自己的府第里,向他索取钱财,崔世枢请求翟让不要处罚他,翟让却给崔世枢上刑。
翟让还曾经召唤李密手下一位文官刑义期和他赌博,这一行为实为变相勒索,刑义期有所顾虑没有去,翟让就把刑义期打了足足有八十杖。
作为臣子,作为自己的恩人,李密给予了翟让极高的尊宠,属下一再向李密抱怨翟让的这些行为,李密都没有责难翟让。
李密的忍让没有使翟让恪守臣节,反而助长了翟让居功自傲的心理。
此时的瓦岗军不再是过去那个野蛮粗暴的山寨,而是以李密为中心的大魏政权,翟让也不再是山寨的头领,而是李密的臣子。
翟让没有因时因势调整自己的行为,仍不改过去的草莽习性。
瓦岗军的左长史房彦藻曾经和李密一起参加杨玄感起义,为瓦岗军的势力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房彦藻率军一路向东,将瓦岗军的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菏泽地区。
翟让居功自傲的心理与日俱增,甚至向瓦岗军的这位大功臣索取钱财,
“你从前攻破汝南时得了很多宝物,只给了魏公却不给我,魏公是我拥立的,天下事的变化尚难知道。”翟让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功劳,以此来让房彦藻把更多的战利品献给自己。
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难道翟让要自立为王吗?房彦藻听后十分惶恐,他马上向李密报告了这个情况。
翟让的种种行为最终被归结为贪婪、刚愎自用、不行仁义、有目无君长之心。
房彦藻以壮士断腕来比喻处决翟让对于瓦岗军的意义:“壮士被毒蛇咬住手腕,不惜斩断手腕以求保全性命,如果翟让先得手,到时悔之晚矣。”
李密终于下定决心,铲除翟让这颗毒瘤。
能否坐稳王位,几乎是所有为君者共同的忧虑,草莽出身的翟让不断地触动李密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一句“魏公我之所立,事未可知”,终于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李密令人扶走徐世勣,安置在帐幕下,亲自为他敷药,翟让的部众交由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三人统领。
由于翟让性情残忍,他被杀的那天,他的部下居然没有人为此感到悲痛,很快李密就安定了瓦岗军的内外局势。
不久,翟让被杀的消息传到了王世充那里,深谙君臣之道的王世充早就知道翟让与李密必定不能长久和睦相处,他原本就希望李密翟让互相图谋相斗,引起大的火并事件,他就可以得到机会乘虚而入。
然而李密的果决以最小的伤亡化解了瓦岗军的内讧,让王世充的希望成为了泡影,探子带来的消息令王世充大失所望,他叹息道:“李密天资聪颖决断,他是龙是蛇,根本无法预测。”
在对手王世充看来,李密处理翟让手段十分的干净利落,但是杀戮让位于己的恩臣这一行为,在李密的将佐心中将会掀起多大波澜?对于瓦岗军后续的发展,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一天,东都外围的一座卫城河阳城(今河南孟州市)的监狱中又多了一名人犯,他就是各路援洛大军的总指挥王世充。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世充是自请下狱,东都外围的卫城正在一个个的减少,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援洛大军的总指挥为何要将自己投入牢狱之中?
狭小昏暗的牢房中,王世充望着窗外的一角天空发呆,昏惨惨的天空下,寒风凛冽凄惨的呜鸣着,他仿佛听到了部下战死时发出的绝望的惨叫。
为何王世充要自请下狱,这要追溯到一个月前。
当时的王世充由于多次败给李密,坚壁不出,越王杨侗派遣使者慰问王世充,王世充十分凄楚的向使者诉说自己损兵折将,多次战斗部队疲惫不堪的惨状,随后越王派去七万援军补充王世充的兵力。
公元618年一月十五日,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王世充再次度过洛水向瓦岗军发起进攻。李密率领内军迎战王世充,隋军全线崩溃,混乱中落水淹死了一万多人,瓦岗军乘胜占据金庸城。
相似的情境,几乎是把王世充与李密第一次作战的画面重新演绎了一遍。
狂风呼啸,冷雨凄凄,士兵躺着冰水,衣服都湿透了,一路上又冻死了几万人,当王世充从逃到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时,只剩下几千残兵。
王世充再无颜面见越王,或许他更怕来自东都的隋炀帝的责罚,他将自己投下监狱,请求东都治罪。
沉闷幽暗的牢房中,王世充似乎可以听到将士阵亡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面对瓦岗军王世充似乎只有惨败,难道王世充在李密面前只有败字可言,王世充不服,他还要再战,哪怕拼尽最后一滴血他也要继续战斗。
在苦苦的等待中,王世充听到了牢门打开的声音,越王杨侗没有一句怪罪的话,他召唤王世充返回东都,并赐予金钱、锦缎、美女安慰王世充。
而王世充也没有令越王失望,他再次召集逃散的旧部,得到了一万多人,驻扎在含嘉城(今河南洛阳市内)护卫东都。
隋炀帝深切的感受到,大厦将倾的悲剧即将降临,李密就像正在拔钉子一般,一个个的拔掉东都外围坚固的防护。
隋炀帝的嫡亲表哥李渊占据大隋起家的关中地区,取得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直接将隋炀帝架空。
隋炀帝开始想象,他的性命将以什么样的形式终结,他对着镜子看着自己英俊的面庞,问他的皇后萧氏,这么好的头颅该由谁斩下来呢?
萧后惊异的问丈夫为什么这么说?隋炀帝意识到自己的悲观情绪影响到妻子,他马上调整心态,笑着安慰皇后和自己,贵贱苦乐,循环更替又有什么好感伤的呢。
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在亡国危机面前,历史将隋炀帝与萧后这对帝皇之家的王与后,还原成了一对恩爱的患难夫妻。
隋炀帝的禁卫军被称为骁果,大多来自关中地区,长期待在江都,十分的思念故乡,这时江都的粮食已经快要吃完,很多骁果开始策划逃回家。
统领骁果的虎贲郎将司马德戡等大臣,甚至公开议论逃跑的事。
隋炀帝的宠臣,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联合统领骁果的虎贲郎将司马德戡,趁乱预谋发动兵变。
他们散布谣言,隋炀帝听说骁果想要逃跑,他预备了鸩酒,想要利用宴会毒死所有骁果,只留下南方的人。
公元618年三月十一日,司马德戡等人引兵进入皇宫。
当叛乱的大臣和武将拔出刀刃,站在隋炀帝两旁时,隋炀帝困惑的责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对朕?
大臣历数隋炀帝种种罪行:“陛下抛下宗庙不顾,不停的巡游,对外频频作战,对内极尽奢侈荒淫,致使健壮的男人都死于刀兵之下,妇女弱者死于沟壑之中,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一味任用奸佞,文过饰非,拒不纳谏,怎能说没罪?”
隋炀帝幡然悔悟,多年来他确实对不起百姓,可是这些叛乱的大臣和武将多年来都是高官厚禄,他们又怎会为百姓而谋反。
“你们这些人荣华富贵都到了头,为什么这样,谁是主谋?”
叛将们被激怒了,普天同怨,何止一人,他们挺剑就要斩杀隋炀帝。
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隋炀帝要求把他早就准备好用来自杀的毒酒拿过来。
叛将拒绝了隋炀帝以最体面的方式死亡的要求,无奈之下隋炀帝解下练巾交给叛将。
最终隋炀帝没有如自己所预料的那般,死于义军之手,他被负责保护自己的骁果,用自己所系的练巾,为他那颇具争议的一生画上了休止符。
隋炀帝死后,在他的身后出现了三位继任者,江都叛军的首领宇文化及拥立秦王杨浩为帝,王世充与东都留守官员拥立越王杨侗为帝,而李渊在隋炀帝生前就已经拥立代王杨炯为帝,然而他们之中恐怕没有一个能如隋炀帝那样,代表大隋王朝的威权。
真正象征大隋皇权的隋炀帝已死,那些原本效命于大隋王朝的地方势力,究竟该归向哪边?大隋王朝土崩瓦解,割据一方的各路军阀纷纷出手,在这个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究竟谁能掌控局势,成为最后的赢家。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