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如何做好管理?
一、中小企业可改善的战略设计
1、确定是否变革
2、确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确定了要变革,确定了建立交付竞争优势的方向和目标。可以按照一下的步骤,一步一步建立竞争优势。
组织保障是变革成功的首要因素。没有一致专业的队伍,无法实现交付能力建设的目标。或者说,组织能力建设是交付能力建设的基础之一,或者是最基础的基础。
组织的完善的第一步,是组织结构的完善。
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一定是要扁平的结构方式。推荐的组织方式是产品开发、销售和交付分离。交付是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结构,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人全权负责。
需要指出的是,交付(工厂)这个组织中,采购和仓库必须有工厂的最高领导人直接指挥,质量也必须要纳入其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体。而不要隔离这几个组织。
一般情况下,必须避免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老板娘管采购。如果是组装类企业,一般情况下,总装和包装的齐套性不会很高,出货的服务水平会比较低。
第二,财务管仓库。正常情况下,仓库的实物与账目肯定对不上,库存数据不会准,包装和总装的齐套性也不会好。
第三,老板作为总经理直接管质量。不仅质量水平不会太好,而且质量部门与车间、与采购的关系也不会很好。
在合理设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配置关键人员。
第二,需要配置好几个核心中层干部
配置的中层干部中,PMC经理是最关键的核心人员。这个PMC人员首先是要责任心强(操心性格),有PMC经验,还需要懂信息化(至少是ERP)。
其次,如果是组装类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负责人的采购负责人。这个负责人要懂供应商开发,价格谈判和进度的跟催,这样会极大地改善齐套性。
第三,如果是组装类的企业,一定要找一个好的仓库主管。人正派、有责任有担当,还足够勤快。懂仓库的库存设计和规划,懂ERP,懂仓库标准作业的人。
第四,需要找一个好的生产技术部的主管。这个主管,要懂工艺、懂IE和东设备的管理。因为这个部门是保障生产。
正常情况下,如果这个四个人比较给力的话,正常情况下,工厂的生产稳定性可以建立起来了。当然,能有好的质量经理、车间经理是最好的。
工厂的高绩效运作,是建立的良好的数据基础上的。最基础的数据是以下几个:
第一,是BOM
BOM是工厂运作最最基础的数据。BOM表不对,一切均会乱套。BOM的准确,需要从BOM的编制、审核、下达和变更控制环节做好。工厂端,往往需要两个部门来管理BOM的准确和使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部来核对BOM,确保技术或研发下达的BOM是准确的。PMC来控制和执行BOM的变更,保证BOM变更的损失最小。
第二,是库存
工厂物料的购买和领用都与仓库有关。如果库存数据不准确,购买和领用都会比较麻烦。尤其是组装类的工厂,仓库数据的准确,尤其重要。
第三,工时
工厂的产能是用工时来衡量的。如果工时确实,则失去了衡量产能需求的标准。没有了产能的衡量标准,接单和排产的依据就缺失了。
除非工厂的业务过程非常简单,否则Excel是无法支撑工厂的高效运作。
ERP是工厂最基础的信息系统,有了ERP,至少整个工厂的信息平台建立起来了,实现了销售、采购和生产零件和出入库的协同,实现了业务过程与财务核算的协同。
建立ERP这个信息系统,还必须要真正走通、走顺,其标准是可以进行MRP净需求的计算。
生产运作的体系,必须是基于PMC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什么时候、生产什么品种、生产多少数据,车间必须听从PMC的调度。而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到料,也必须是PMC的安排。品管、生产和仓库等辅助部门,也需要迁就日常的进料、出库和生产作业的需求。
只有建立基于PMC指挥和控制的体系,生产的有序性才可以建立起来。
有了PMC,有了好的PMC经理。如果没有好的方法论,还是无法建立起稳定的生产秩序,因为当前的工厂面对的是多品种、小批量、订单不稳定的场景。
PMC运作的科学性,可以用以下几个维度定义:
第一,是否是拉动式生产?
拉动式生产,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准的倒排式的生产模式。如果不以此为准,应该说是存在瑕疵的。
第二。是否科学地确定了拉动点?
可以负责地说,瓶颈拉动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的工厂环境中是很困难的。如果一直强调以瓶颈拉动的,要么是没有在工厂待过是忽悠,要么就是有心害人了。
第三,是否进行了投料控制?
如果PMC没有进行投料控制,正常情况下,建立生产秩序的稳定性还是有缺陷的。
第四,有没有对物料进行X、Y、Z分析,进行采购区分和控制?
对的,就是X、Y、Z(如果没有听过,请查资料)。
采购人员有限,精力有限。不做物料的X、Y、Z的分类,证明PMC还是没有真的懂采购,不知道如何建立物料的流动性。
以上纯粹是个人看法,可以交流, 不能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