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四经》本来面目再探------《山海经》系列研究

本人 在《非为“天书”!------<山海经>系列研究》一文中,提出大荒经为上古多种材料汇编的观点。经中每一种材料应当都是以“大荒之中”、“(南、西、北、东)海外”为起首句式,到下一起首句式止,每一段都是一种材料的一方。按照这种认识,我们发现了过往大荒经中几处解读错误之处,并有新的认识,进而发现海外四经的校对编列完全是错误的。本文将对上述发现详述之。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嶋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此二节一在西经,一在南经,按照《山海经》各经的文本构架,其地望殊异,可此二节中却有相同的故事要素,比如二者皆有赤水,且在赤水之东。《大荒西经》所述有长胫之国,长胫之国我们在《“黄帝大人说”之阐发,兼论“天”、“地”本义。》一文中,已阐发其与帝喾有关,而前人即有成说,本节中帝俊与帝喾、舜为同一人,则此节所述人物为舜与叔均。《大荒南经》此节则为“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其人物与前引文中完全相同,且皆位于赤水东。颇疑此二者为同事异文,属于两种材料。或有人以此赤水一为发源地,一为水穷处,把此二节归于迁徙原由而位于不同方位。细究经中所云水穷处,皆应作发源解,河流固不能入于山,只能流经,所谓“穷”处只能是上溯其源。赤水经中皆知其源于昆仑,而昆仑在《海内西经》中位于西北,则此处赤水也应当列于西北。如此,前所引二节正是同事异文。但矛盾的是,此二种材料一载于南经,另一在西经,如荒经是按同一区域记载则完全不合。

其实,这种矛盾之处非此孤例。《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此经中“黑水穷焉。”按《海内西经》所述,应在昆仑西北,而此为南方。《海外西经》有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此处“登葆山”即“登备之山”,《大荒西经》也有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此“灵山”即为同一山,三经又是同事异文,而所载在经中一在南经,二在西经。

经以上讨论,我们已经可以确认:“大荒四经”确实是各种材料汇总在一起的汇编,所以存在着多处同事异文的情形;同时,我们也可以确认,《海外四经》其文直接把编连起来的各种材料当作地理上的顺序来描述是完全错误的。以前引文中的赤水为例,赤水应在西北海外,其发源在昆仑,而《海外南经》却列于南方,这显然是按照《大荒南经》的材料汇编顺序而编列的,作为材料这样汇编还不致于让人误解,而《海外四经》直接述为"......之东(南、西、北)“这样的地理方位,这就完全误导了后人的研究。那么,是什么样的原由造成前述同事异文属于不同方位?我认为,这是由于材料属于不同时期,而不同时期经中所记载的地理范围有所变化而造成这种情况。比如《大荒南经》所载“登备之山”处于经中南部,而《大荒西经》则载于西经中部,那就说明,《大荒西经》这个材料所属的朝代其地域相对于《大荒南经》这个材料所属时期,经中地域往东边和南边大大扩展了。

本文前述所引《大荒西经》“西北海外”起首的几节所属材料,我认为是早于《大荒南经》“南海之外”几节所用材料的,这是由于西北海外部分记载有“赤水”而无“黑水”,而南海部分则“赤水”、“黑水”两见,本人认为赤水得名应当与炎帝有关,而黑水则与颛顼有关,在传统文献中,炎帝是早于颛顼的。也由此,我认为上古我炎黄地域是很小的,按经中最古的材料推断,按照西北海外部分的记载,其区域东北到“禹攻共工国山”,东南到昆仑东边的“苍梧之野”,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荥阳到郑州西部的范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