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章法的五个规律

草书是书法中的绝域,许多人将草书视为畏途,历史上草书大家相对较少,连宋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米芾都在草书上建树甚微,可见草书之难。

草书之难,除辨识难以外,章法难是最重要的障碍。关于草书的章法,历代有许多论述,如孙过庭“草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性情”,怀素“吾观夏云多奇峰”,以及索靖的《草书势》,武帝萧衍的《草书状》,等等,读起来往往不知所云。

为此,今天分享草书章法的五句话规律给大家,希望对喜欢草书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字不能都是正的

草书讲究“势”,这个“势”,是动态的,“草如奔”嘛!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笔法,其实是悟到了草书的动势。动势体现在字的结构上,就是“不正”。

许多人习惯了楷书的端正,觉得草书也应该是端正的,这是最大误区。如果将单个草书字画中心线,则不一定垂直,而且,还要东倒西歪,不能总是一个姿势。这叫斜势求正态。

二、字的大小不能都是一样的

楷书大小差别不大,字与字如兄弟;草书大小差别很大,字与字如父子。草书大字甚至是小字的两三倍,有的字,其中的一笔就是其它字的好几倍。这叫错落成自然。

三、字距不能都是相等的

写楷书时,字与字距离大体相等;行书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而草书字距差别往往比较明显。有的两字或三字挤在一起,形成一个小集体,这叫字组;有的两字相隔很远,而又遥相呼应。三三两两,错错落落,扶老携幼,形成无规律的节律。这叫韵律起波澜。

四、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一行的中轴线上

草书不仅单字结构不正,从整行来说,也并非以中轴线为基准,把每个字摆齐。“字如算子,非书法也”,而是要随着字势,沿中轴线无规律地左右摇摆,甚至有的字整体已经偏离中轴线,只要全行视觉上感觉还是一行就行,这样就形成一种自然的天趣。这叫字散神不散。

五、行与行之间,横向的字缝隙不能对齐

除首尾两字外,其它的字最好别齐平了,当然也不能如砌砖,把缝隙死板地对应错开,规律性不能太强了,这叫错缝呈天趣。

有了这五句话,再注意到笔画轻重的变化、用墨枯润的结合,草书想不长进都难。

(0)

相关推荐

  • 书法创作中的7种搭配技巧,超级实用,赶紧收藏!

    111 写字,离不开"组合"这两个字,或者叫"搭配"."配合",都可以.要思考如何把线条配合在一起,这是就是结构.字与字的配合,也是有很多方 ...

  • 草书基础:草书章法的五个规律

    草书是书法中的绝域,许多人将草书视为畏途,历史上草书大家相对较少,连宋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米芾都在草书上建树甚微,可见草书之难. 草书之难,除辨识难以外,章法难是最重要的障碍.关于草书的章法,历代有许 ...

  • 草书章法五规律

    草书是书法中的绝域,许多人将草书视为畏途,历史上草书大家相对较少,连宋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米芾都在草书上建树甚微,可见草书之难. 草书之难,除辨识难以外,章法难是最重要的障碍.关于草书的章法,历代有许 ...

  • 草书章法五条规律

    草书是书法中的绝域,许多人将草书视为畏途,历史上草书大家相对较少,连宋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米芾都在草书上建树甚微,可见草书之难. 草书之难,除辨识难以外,章法难是最重要的障碍.关于草书的章法,历代有许 ...

  • 精美粉笔行书草书楷书等 五二0大放送。 ...

    精美粉笔行书草书楷书等 五二0大放送. 打算做一个合集,可惜微头条不能做合集.因为写了几十上百副不同样式的,大篇小幅都基本能做到得心应手,但是一般一挥而就,一就而拍,一拍而看,一看而擦,一擦而忘.图片 ...

  • 草书章法---转载自上海书协搜狐公众号

    草书的章法 2017-05-17 17:14 章法是指作品的谋篇布局,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分间布白".章法是书法形式的最后集合.我们知道一件作品,特别是草书作品,一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

  • 行书章法变化五要素,简洁明了!

    行书的章法较楷书的章法复杂得多,行书可分为字字独立的行书,如<兰亭>.<韭花帖>等,典型的是<韭花帖>,由于字距行距较大,使人视觉易于集中到单字上来,这类行书追求单 ...

  • 草书章法的三大原则,这样写就对了!

    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应遵循的原则.      (一)气势贯通      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势是 ...

  • 草书章法四要点

    章法是指作品的谋篇布局,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分间布白".章法是书法形式的最后集合.我们知道一件作品,特别是草书作品,一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品中的线条和单字构成都是为整体效果服务 ...

  • 詹景凤草书五言诗 (五页) 册页

    詹景凤(1532-1602),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又号大龙宫客等,安徽省休宁县流塘村人.1567年詹景凤乡试中举,1582年补湖北麻城教谕,1588年迁南京翰林院孔目,擢南吏部司务.1595年谪四川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