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时政新闻评述
●●●
期末来临,所以只能把所有精力扑到了结课的大作业上。英国的传播学硕士期末作业既有个人的论文写作、新闻评论写作要提交,同时还有小组完成的大作业需要合力完成。虽然在英国读传媒方向学科的中国学生并不少,但远远没有达到很多学校的商科专业一个班都是中国人的程度!一个外国学生都没有...甚至是一些名校。因此,如果是来英国读传媒专业的同学要做好和外国同学组成团队来完成一个大作业的准备。(不聊这个,一说就头大,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环境不同真的会在合作上带来很大的问题。)
这两天一直想和读者们聊聊时政新闻评述的内容。缘由当然是和前两天朝鲜半岛和谈走出历史性一步有关。我想借着这个新闻来说说我对时政新闻评述的一些看法,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不是单一只针对艺考生来谈,因为其他层次的考生比如二学位考生,乃至本科在读的同学们,以及正在岗的主持人同行们,应该都会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我也希望能够成为抛砖引玉之人,引起你之后的自主性思考。
对于艺考生和成年人来说,时政新闻评述的要求是不同的,起码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高三的同学们,时政新闻要做到的第一要务是——通畅、合理,通畅指的是表达流畅,不是磕磕巴巴,或者前言不搭后语;合理,当然是指思维层面,最起码的,你的观点不能和大政方针相违。对于成年人,标准则会稍高,我希望这部分的朋友能够在时政新闻评述中,表现出深和独。深,当然就是说评述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浮于表面。“你怎么看待半岛和平?”“我觉得好,好,好,棒,棒,棒”,类似这样的一些回答只能算是表明了你的态度,是不够的。独,独立,能不能在评述中适度的进行独立思考,并表达个性化的观点?毫无疑问的,时政新闻评述是有评述边界的,但在边界之内是不是完全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不尽然,看上去很窄的距离里,还是能有一些个性空间的。
艺考生的时政新闻评述能力该如何训练?是不是要大量的读?我认可,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我们在积累什么呢?是拿个小本本(或是手机记事本)把好句子好评论全记下来?那估计撑不了多久你对这项工作就腻味了,到后来干脆你也不会看之前的那些海量的笔记了。因此,我理解的读,真的就是读,只不过一定要培养规律的阅读习惯,不用摘抄但你一定要带着脑子去读,或者说要学会去“品味”新闻评论。1、你看完这篇新闻评论后有什么样的心情?是寡淡?是喜悦?是怜惜?是慨叹?还是愤怒?2、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因为撰稿人文字水平不够(深厚)?因为让你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疏离感)?这两点是日常进行新闻评论阅读时始终要放在脑中的两个工作目标。也就是说,在看新闻评论时一定要有对自身情绪的感知,而不是看完了就完了,这样是不会有收获的。通过总结别人撰写新闻评论的得失,从而让自己对“好的”新闻评述的理解也逐渐清晰起来,从而为最终能实现“用自己的话说出评述”而不是背模板背材料打下基础。
在写成年人部分时,我也不免回忆了一下,我自己的时政新闻评述练习之路。诚实的说,一直到30岁之前,我都认为时政新闻评述是我的软肋,集中在不敢说、不愿说,因此勉强说出来一定都是平淡如水。但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对我的时政新闻评述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新媒体诞生之初,因为受到的政策限制不多,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言尺度相比线下媒体要大了很多。因此我能够听到、看到很多不同的、有趣的声音。就像是那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其实民间有着庞大的舆论群体,借助新媒体实现了民间舆论场的爆发。那么是不是现在的新媒体环境就今非昔比了呢?我认为也不能这么武断,应该说,现在的网络舆论环境因为有了专门的法律条文而变得更加规范,比如实名制的颁布使得人们要为自己的发言承担责任。所以,即使到了今天我依旧强烈建议成年人读者们要重视对民间舆论场的关注,比如新闻跟帖,不妨把它视作为主流舆论场的补充。虽然其中近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无用信息,但哪怕你能读到一条让你点头赞许的内容,你的手指就没白划半天屏幕。其次,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为什么要挑这个方向来切入?他有没有预设立场?这则新闻的政治倾向性在于哪?不破则不立,不能被新闻完全的牵着鼻子走,要习惯于培养自己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重新肯定自己的观点或是找到新的评述方向。
广院孺子牛
总第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