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玄学:第二曲线
本文主旨主要是阐述“第二曲线的玄学属性”,创新源于组织的弹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后半部分介绍“自发式创新”的基本逻辑。
抗日神剧: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
第二曲线绝对是创新玄学王冠上的明珠。
它完美的展现了所谓创新方法的虚伪性、欺骗性、完美性。
第一阶段,面对新事物、新环境,初期新事物比较势微,一般人都会路径依赖认为原来的方法还可以坚持一下还可以与新事物竞争,努力一下还可以解决新问题。
第二阶段,新事物、新问题再继续壮大,再继续坚持老路子老方法,需要更加的努力,新事物新问题带来更大的压力,老路子老方法濒临崩溃。
第三阶段,新事物继续壮大,老路子老方法无以为继,原来的方向失去发展的动力、不值得再继续。
第四阶段 将资源、人力、发展模式全部迁移到第二路线上。第二曲线形成。
首先是不愿放弃原来的优势习惯。慢慢儿的觉得坚持不了了,再开始学习新东西,新方法。但新东西,新方法学习熟练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你学的熟练之后,而整个外界环境或者新知识就变成了另一个赛道,或进入另外一个周期。
说白了,第二曲线就是那些思路顽固、行动迟缓的人的轨迹。有了新事物,刚开始不愿意进入。进入之后又不愿意退出。因为不愿退出,所以下一波又不愿意进入。循环往复。这是行动迟缓者的行为模式。
不停地重复第二曲线,有第二曲线就会有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曲线........
第二曲线本来就是一种行为病理模式。却被当成了创新方法模型,大肆宣扬。
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炒股人都知道,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股价最高的波峰抛出受益最大。于是有人提出一个“波峰抛售理论” 这个理论是完美的,凡是在波峰抛的都是受益最大。逻辑上也非常严谨,无懈可击。但问题是“波峰”是在事后才会确认是否是波峰。波峰是事后才能发现的,但事后已经没有抛股票的窗口了。
总有些成功案例中会找到两条曲线的发展路径,但不能一开始就奔着第二曲线去。不能刻意去追求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最佳的发展路线就是一条路线持续发展,这需要具有更丰富的应变能力,追求的是自身的弹性、灵活度。
只要具有快速学习,快速迭代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机制,第二曲线就不会出现,没有第二曲线依然会有巨大可观的发展。
灵活性、应变能力 、弹性是一种系统能力。
下边是我之前发的文章《自发式创新:创新的可持续之道》
“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
创新不是组织的外来之物,创新是内生于组织内的功能。
什么是自发式创新?
自发式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优缺点、行业规律而在自发机制下形成的创新。
而不是追风、赶热点。
因此与一般意义的创新区别在于,创新的连续可持续性,每一次创新的产生都会成为下一次创新的坚实基础,它是在自身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具有高效、易实现、难模仿的特点,
是持续、系统创新的不二法门。
真正的创新是自发的创新
创新本质上是组织的一个基本功能,没有了创新能力,组织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组织。
任何外力的推动都替代不了创新的自发性。
开发创新能力不是要学一些莫名其妙的案例,
更不是做一些哗众取宠的“创新”游戏。
自发式创新就是要回到创新主体本身,
寻找组织创新能力的阻碍因素,梳理调节。
创新是自然而然的事。任何外力都替代不了组织的自发性。
就像一个病人,自身生命力耗尽,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让TA活过来。
创新是组织的基本能力
很多时候,大家以为创新需要推动激励才可以前进,而推动一停创新就停止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创新就像一种知识,放到我们头脑中,我们就会了创新了。
为什么我们看了学了很多创新案例,依然不会创新呢?
其实,创新是一种组织运转模式。创新是组织的一个能力维度。
一切靠外力推动的创新都是假创新,
一切不关注个体具体情况的创新训练都是假创新训练。
如何创新呢?
打个比方,一个人心脏不舒服有问题,不是简单的装个心脏起搏器完事了。
正确的做法是,围绕心脏功能找相关原因问题,调整相关因素。
创新是内生于组织内的一种能力。
脱离组织状况的创新是假的创新
一般情况下,普遍认为创新是一种可以直接放到脑子里的一种物品,不管组织状况如何,只要灌输一遍“创新”就具有了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搬来搬去的独立之物,创新是组织的一种姿势。
我们可以非常精彩的讲述华为、海尔的创新案例,可我们并不知道自身组织与这些案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顺利完成“头脑风暴”“七巧板”“六顶思维帽”等,所谓的创新训练工具、跟我们组织究竟有什么联系。
如何打造“自发式创新”
自发式创新分为三步:
1、去蔽 2、还原 3、 构建。
第一步 去蔽
创新能力的不足、判断不够敏锐,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在一些非常表面的信息上打转。
创新能力的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学得太多了假的“创新思维”,所谓的假的创新思维指的是一些经典的创新案例和创新套路,这些套路、案例就其自身合理性创新性是毫无疑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知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并不清楚。
这就相当于,你可以购买很多好药、名贵药材,然而这些药材究竟适合不适合你,并不是很明确。重要的是,我们选择这些案例、套路并不是根据我们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的,大家主要的选择依据多是:最流行的案例、最有名气的企业、比较新的套路。
我们在建立自发式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将我们通过媒体、培训习得的这些案例、套路,搁置起来,不去做正确与否的判断。让自己与这些案例、套路保持一段距离。就像原来在看的书,把它合起来放到书架上,存而不论。
这相当于焊接之前的一个工序,清除表面附着物,让创新主体成为一个相对干净的存在体。
第二步 还原
原生态的状况是无法思考的,必须让自然原生态的存在显性化。
还原也有还原真相的意思。
还原主要两方面:
1、将创新主体状况结构化、系统化描述。包括创新主体思维特性、认知状况、可支配资源等等
2、目标的结构化、系统化,以系统结构化的语言对创新目标给予系统表达。
还原 类似暗室操作 将原来隐性的结构成为显性
只有显性的结构系统化语言才可以被思考,我们的创新也只有在显性的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理性的、才是有效、可持续的。
还原即是还原一个可以被思考的创新对象出来。为后续创新构建做扎实的准备。
第三步 构建
经过上一步的还原出来的对象,对接拼合、查缺补漏、就建构出一个新的对象。
构建是将两个“创新主体”和“创新目标”对象,结合成一个对象的过程。
还原环节将两个对象修整到一个语汇体系内,在这个语汇体系下构建成一个新的对象。(如上图将两部分拼接起来)
这三个步骤比较重要的是第一个环节“去蔽”,清除表面一些假象。这三个环节简单讲是顺承关系,实际操作中会更多时候是并行进行的,是一个螺旋迭进的过程。但基本上是包含这三个环节,时序上并不固定。是个不断迭代进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