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学子偏做假,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几年来,广东省中考作文题目都是半命题作文,即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考生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作文类别划分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全命题作文还会偶尔出现。记得某一年统考,作文给了两个题目,一个是“都是习惯惹的祸”,一个是“我又想起那句话”。这两个题目初看都不难,但细思后发现,这些题目都暗中给文章的选材、结构甚至立意都做了许多限制,让学生缚手缚脚,很难有创造的余地。这样的题目能让学生在考场上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实在不易。
且录一篇文章如下,看看学生如何应付这样的题目。
我又想起那句话
从小到大,父母就给我们说过许许多多的话,或富有哲理,或富有文学色彩,但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永生难忘。
还记得那是小时候,我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件心意的玩具便到收银台交钱。出了超市的大门,我手里盘点着收银员找来的钱,我思来想去,发现他多找了我一块。哈哈,太好了,我想只要我回家把事情讲给父亲听,他一定会夸我的。就这样,我手里握着钱,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可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听完了我说的话之后,脸色大变,露出可怕的表情,并严厉地呵斥道:“这怎么行?你必须立刻把钱还回去!”我听了喃喃地说:“为什么呢?这钱是收银员给我的,我并没有额外向他索取。”
“孩子,小错不改必酿大错,快!跟我到超市去把钱退了!”父亲的声音轰震天地,将我的心震碎了。
父亲见我手里紧握着那一元钱,不情愿的样子,便一把把我拽了出去。我一路哭着,闹着,阳光不再为我欢笑,清风不再为我助威,我感到末日来了。
到了超市门口,我羞涩极了。父亲问我是哪个收银员找错了钱。我顺手一指便马上泥鳅似地开溜了,一头钻进人海中。
父亲健步走向那收银员,并从眼里迸发出杀人似的眼光扫射着我的身影,可怕极了。无奈,父亲便问那个收银员:“请问你找多了钱吗?”“噢,您是——”收银员疑惑地问道。“我的孩子在您这购物,你找错了钱,这不,特来还钱。”话音刚落,父亲便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一张1块钱递给那收银员。收银员很羞愧地说:“不好意思,我是新任的,没有经验,所以……”“没关系,下次注意点就好了。”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我开始感到自己错了。躲在人群中的我回过神来,只见父亲早已消失在人群中。
那天,我很晚才回家,父亲见了我叹了口气,好似早上的怒气已经消退。“孩子,做人要诚实,不要贪图一点小便宜。”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这句警言在我长大后又重现了:我到一个干多店去买饮料,负责收银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找来的钱经我一盘点,发现多了1毛钱,此时我脑海又浮现了父亲当年的教导,便马上退还了那1毛钱。
是的,父亲那句看似深沉的话语却是今天给我人生的导航仪。当年父亲那句“做人要诚实,不要贪图小便宜”,这富有有分力度的话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每当我看到父亲,我就又想起那句话,那句包含着父爱教导的话。
无疑,这位学生受过较好的语文训练。他文字相当流畅(偶有病句,在考场作文中是正常的),他会语言描写,他懂环境描写,他懂文章结构,他懂得什么地方需要添置些什么东西(如后文中退还1毛钱的故事正是为了证实父亲那句话的效用)。总之,对于作文知识而言,他基本上都掌握了,在初中阶段,其实也没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了。
但是,我给了这篇文章相当低的分数。其实问题一目了然:纯属虚构。用一个字表示,就是假——假对话,假情节,假感情。全篇皆假,不再一一赘述。
问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为何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洋洋洒洒近千言,面不红,心不跳,轻车熟路般地伪造出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这般纯熟的“造假”手段又是谁教的呢?
原因无疑多种。抛开其余不说,我们老师就是怂恿学生作假的“元凶”之一。
且看这两个作文题目:“都是习惯惹的祸”,“我又想起那句话”,两个题目都含有潜台词。前者潜台词为:一定要出祸;一定要有习惯(应该是坏习惯);习惯一定要惹祸。后者的潜台词为:一定有那么一句话;我曾经想起过那句话;遇到某事时我又想起了那句话;那句话一定对我产生某种影响。考场作文的起码要求是要让所有的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出题老师心目中,我们所有考生必须或者因为坏习惯而惹过祸,或者一定在某个时候想起过某句话,否则就无法正常完成这次的考场作文(这里要提示一下: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作文要求第二条就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他们又必须要写这篇作文,否则不得分。
于是乎,相当多的考生,在同一时间,煞有介事地创造出一个个坏习惯,一出出的灾祸,一句句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教导之语。面对自己所闯的祸,这些考生齐悔恨顿足;面对教导之语,这些考生均备受激励,霎时战胜了无数如果不想起那话就根本无法战胜的困难。面对如此整齐划一的壮观景象,我想弱弱地问一声出题的老师:如此这般造假狂潮,是不是我们的习惯惹的祸?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又想起了哪句话?
由是可知,学生作文作假,有时是老师的错!
引得学子偏做假,对此如何不泪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