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回看:【技术】为什么推荐R290制冷系统使用5mm 管径铜管?(一)【技术】为什么推荐R290制冷系统使用5mm 管径铜管?(二)【技术】为什么R290空调分配器要用小管径?如何设计?【技术】5 mm小管径内R290凝结换热研究【技术】R290 在3mm、2mm、1mm小管径中的沸腾换热特性【技术】R290空调换热器,换上小管径铜管后性能如何?【技术】 换热器铜管从5mm到3mm后,最需要解决什么技术问题?【技术】 小管径换热器的计算模型和设计指标【技术】换热器为什么要小管径?【技术】回热器在R290小管径空调器中的应用研究【技术】小管径换热器的流路设计1、换热器仿真软件的使用说明及精度校核本文采用交大开发的 SmartCoil 换热器软件,如图 3-8。进行 5 mm 空调换热器和 3 mm空调换热器的仿真计算。该软件的输入参数为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制冷剂参数和空气参数,其中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包括翅片和铜管参数以及流路布置,制冷剂参数包括制冷剂的类型、流量和进口温度等,空气参数包括空气的流量、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等。计算的输出参数主要包括制冷剂的进出口温度、干度和压力,空气的进出口温度和压力,以及换热量和换热系数。换热器仿真软件校核方法是,采用该软件对原5 mm换热器的性能进行计算,并与该 5 mm 换热器的实验性能参数对比。若仿真与实验偏差不超过,则认为该软件的精度符合要求。将 5 mm 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包括翅片参数和换热管参数输入软件,连接流路如图 3-9 所示,按额定制冷和额定制热工况设定软件中的空气参数,按实验数据设置软件中的制冷剂参数。由 3-4 表的对比数据可知,仿真软件在计算换热量时,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下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偏差均在 1.8%左右,软件计算换热器入口和出口的管壁温度偏差均为 1℃左右。因此可以认为该换热器仿真软件能够准确预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2、换热器结构与工况参数(1)换热器的结构参数设置进行参数输入时,首先在软件数据库中分别选择相应的翅片和铜管,然后给定铜管的排数和列数,接着输入翅片间距和总长度,最后将 5 mm空调换热器和理论计算得到的3 mm换热器的流路输入到该软件中,得到流路布置如图 3-10 所示。(2)制冷剂的参数设置空调器的制冷剂均采用 R410A,根据不同的运行工况,分别给定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进口参数,具体数值如表 3-5和表 3-6。(3)空气的参数设置空调器的进风温度根据工况而设定,具体参数如下表 3-7。3、换热器的仿真结果对比(1)换热与压降性能对比本文关注 3 mm 空调器较 5 mm空调器的换热能力提升幅度。在小管径空调器的可实现性报告中,交大采用 UA 表征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而仿真软件用换热量 Q (单位:W)表示换热能力。下面说明二者的统一性:对于 5 mm 空调器和 3 mm空调器,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和风量对应相同,运行工况也几乎对应相同,因此可以认为二者的换热温差一样。根据 Q=UAΔT,换热温差ΔT 相同时,换热能力 Q 的提升幅度应当与 UA 的提升幅度相同。5 mm 空调器和 3 mm 空调器的软件仿真结果见表 3-8:对比二者的换热性能发现,3 mm 空调器在制冷工况下的换热能力略小于 5 mm 空调器,而在制热工况下的换热性能优于 5 mm 空调器;对比二者的压降性能发现,3 mm 空调器的制冷剂侧压降均在 50 kPa 以内,即均在合理的范围内。说明 3 mm 空调器的换热能力几乎达到了 5 mm 空调器的水平,且压降也满足要求。参照表,仿真结果与设计目标有所出入,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a.理论计算采用的换热和压降关联式来自文献,而软件中的计算关联式与之不同;b.理论计算采用集总参数法,使用平均温度,而软件采用分布参数法,进行数值迭代。尽管仿真结果与设计目标在具体数值上不完全相同,但是从结论来看,仿真结果与“换热能力提升一定幅度,压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设计目标是一致的。(2)成本对比利用软件自带的成本计算功能,得到二者的成本对比情况如图 3-11。3 mm 空调器的铜材料成本占比上升,但是总成本下降。5 mm 空调器的内外机总成本为155.6 元,3 mm 空调器的内外机总成本为 130.4 元,后者较前者的下降幅度为16.2%。4、小结通过仿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比较流路设计后的小管径换热器与原型机的换热性能。仿真结果表明 3 mm 空调器的换热能力几乎达到了 5 mm 空调器的水平,且压降也满足要求。(2)由 3 mm 空调器的内外机的示意图可知,二者的流路数均较多,容易导致分流不均的问题。解决分流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设计出匹配的分配器,这将成为小管径空调器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未来研究和制造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