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盛灿若(1933.12—)男,江苏如东人。教授,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第二至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江苏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曾任全国中医高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杂志编委、江苏省中医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疗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学教研室副主任。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六十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师古训而不拘泥,遵大道而知变通,在潜心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继承中有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在临床工作中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施以针灸或中药,而且尤精于针刺,长于针药结合。在针灸业内首次提出“针药结合治疗脏病、募穴扬刺治疗腑病”的脏腑病论治原则。
声音嘶哑,甚至完全不能发出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又称作“瘖”。有新久之别,新病多因外感风寒燥热之邪而发病;久病则多属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早在《灵枢》就指出:“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宋代《仁斋直指》指出:“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金实则无声,金破碎亦无声”,形象地说明了失音有虚实之别。失音有暴瘖和久瘖之别。暴瘖多属外感,猝然起病。由于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气不能宣散;或感受燥热之邪,熏灼津液;或嗜食肥甘厚味、饮酒吸烟,而致痰热内生,肺失清肃,皆可使声音不出。久瘖多属内伤,缓慢起病,多由久病体虚,肺燥津伤,或肺肾阴虚,精气内夺,声道燥涩而致。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喉炎、声带病变、癔病性失音等疾病。不同病因引起的声音嘶哑,临床表现不一:因喉部、声带发育不良,杓状软骨移位所致者,出生后即出现声嘶。因急性喉炎、咽白喉引起者,发病急,声嘶明显,恶寒,全身不适。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喉结核所致者,声嘶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喉本身没有病变,突然发病,声嘶程度不同,有的只能耳语,有的完全失音,咳嗽声正常。表现为起病缓慢,早期声嘶呈间歇性,继呈持续性,喉内时有黏痰。多有外伤史,早期声嘶、出血、皮下气肿、呼吸困难、吞咽疼痛、后期因瘢痕形成,声嘶,呼吸困难加重。表现为声嘶随肿瘤长大而逐渐加重,病程缓慢,易复发,严重时堵塞声门,发生喉阻塞。还有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异物、喉癌等喉病都伴有声音嘶哑之症。中医学认为失音应从病之新久、发病缓急及临床表现区分外感或内伤。外感有风寒、风热、痰热之异,内伤有肺虚、肾虚之别,宜详加审视,辨证论治。常见证型有:猝然声音嘶哑,恶寒发热,无汗,或兼见咳嗽不爽,鼻塞,流清涕,咽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发热,恶风,咽干,咽痛,咳嗽,有痰不爽,舌边尖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劳倦气虚,声音逐渐嘶哑,兼见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自汗,舌质淡,边有齿痕,脉弱。声带检查见声带闭合不全,或声带松弛者,乃气虚不能鼓动声音。治宜益气健脾。久病声音嘶哑,逐渐加重,兼见干咳,少痰,口干,咽干,或潮热,盗汗,耳鸣,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养肺肾,降火利咽。突然音哑,常由情志怫逆而诱发,兼见心烦易怒,或喜怒无常,胸闷不舒,喜叹息,舌质黯淡,脉弦。多见于青中年女性。治宜养肝宁心。音哑日久,而兼见舌有瘀斑瘀点,胸闷,女性病人兼见月经不调或痛经,脉涩,声带检查见充血、肥厚、结节等病变。治宜活血化瘀。此外,也有因高声唱歌、演讲、悲哭、号叫,损耗津气而声音嘶哑者。盛灿若教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数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疗法,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临床实用价值高。现介绍盛灿若教授运用“咽四穴”治疗咽喉病的经验。“咽四穴”是盛教授根据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结合多年来临床上治疗咽喉疾病,或以咽喉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经验总结。盛老以其为主穴,配合辨证选穴,用于治疗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咽喉部肿瘤放疗所致的发音困难、声带小结、舌咽神经痛、癔病性失语、急慢性咽喉炎等。本人临床多次运用,均收到较满意的疗效。咽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关系密切,尤其是肺胃肾三脏。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上连口腔,下通肺胃,喉为肺系所属,与肺相通,手太阴肺经,入肺脏,循经喉中;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上水谷之能道,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循下颌角前,沿咽喉入缺盆;肾为藏精之脏,其经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根。“咽四穴”位于喉结旁。即前正中线旁开约二寸,以喉结高点水平,沿甲状软骨边缘向上、向下各五分,左右共四个治疗点。“咽四穴”的进针方向是沿甲状软骨边缘呈外八字形向内直刺1.2寸(忌针尖向外斜刺),进针后局部出现一种如鱼刺梗在咽喉部的感觉,则治疗较佳。一般留针20~30分钟,可采取动留针,其间行针一次,捻针5~7次即可,不宜捻转次数太过,以免遗留痛感,但通常可在一天内完全消失。留针期间患者切忌讲话,在手法上忌大幅度捻转提插。若进针后患者出现面红、呛咳等症状时,可能为进针过深所致,应立即将针轻轻退出2~3分。“咽四穴”既不属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古今文献中也无记载,故自定为“咽四穴”。其邻近足阳明胃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起到除痰祛瘀之效。急喉喑: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外袭者宜配曲池、合谷以祛风散寒;风热者配合谷、大椎以清热解表。慢喉喑:肺脾气虚者配太渊、足三里以补益脾肺;肺肾阴虚者,配列缺、照海以滋养肺肾;气滞血瘀者,配尺泽、合谷以行气活血。其局部解剖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固有筋膜深层、肩胛舌骨肌、咽缩肌等,外侧为颈总动脉,浅层布有颈前浅静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甲状腺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舌下神经袢的分支、交感神经等。发音不出近半个月。2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鼻咽癌,后经放疗病情已基本控制,但继之出现发音困难,声音低微、嘶哑,来诊时主要靠书写交流。盛老认为此乃放疗后所致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治当活血化瘀。取“咽四穴”、合谷。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针后患者即觉咽喉部明显轻松感,发音也较来时稍清楚些,病家大悦。治疗一个疗程(10次)后症情明显好转,以基本能用较低而沙哑的声音交谈。经治三个疗程后,发音基本正常。按:本案当属本虚标实之证。“肺为声音之门”,肺气旺盛,则声音清亮,反之,则声喑。因放疗后而致气耗阴伤,损及喉咙脉络,而致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肺金气阴两伤为本虚,瘀血内阻为标实。“咽四针”能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活血化瘀。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善治咽喉肿痛、失喑等。两者同用,共奏活血祛瘀利咽之功。陈某,男,48岁。初诊日期:1997年6月21日。声音嘶哑已2个月,喉镜检查为左侧声带麻痹。刻下:声音嘶哑、低弱,无法与人交谈。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此属肺气不足,肾阴亏虚。治宜滋肾益肺为主。取穴:“咽四穴”、尺泽、照海。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针刺治疗5次后,病情明显好转,已能较响亮的发音,但较正常稍低哑。又针十余次而愈。按:本例属中医学中“慢喉喑”之范畴。声为肺系所出,喉为肺之门户,与肺相通,是气体出入之要道。肺金虚损,则声无力,可致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肾为藏精之脏,其经脉入肺中,循喉咙。肾之精气充足,则其功能正常,反之,咽喉失于濡养而为病。正如《疡医大全》中云:“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本例属肺肾虚损,气阴两伤,故取“咽四穴”以疏通局部气血;尺泽为肺经之合穴,合穴是经气深入、进而内于脏腑的部位,选之以补益肺气;照海为肾经腧穴,通于阴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且肾经循喉咙,挟于舌根,故取之可补益肾精。诸穴共用可达滋肾益肺之效。王某,女,23岁。初诊日期:1997年7月26日。因近期示范教学较频繁,用嗓过度,加之稍感风寒而致声音嘶哑3天。次日还要上一堂公开课,故十分着急而来就诊。盛老穴取“咽四针”配曲池、合谷治之,留针40分钟。针后患者即感明显改善。课后特来告之,发音恢复,公开课上的非常好,受到同行好评。按:本例属中医学之“急喉喑”范畴。因用声过多过强,声道损伤,加之风寒外袭,肺气壅遏,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亦致声门开合不利而发病。正如《千金方》言:“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故在运用“咽四穴”的同时配合曲池、合谷二穴,其均为手阳明经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而可以祛风解表、宣肺散寒。且“面口合谷收”,头面口疾病多取之。
▶ 注:本文摘自《盛灿若针灸临证精华》,作者:盛灿若,培医教育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