瘈脉穴
瘈脉穴(chì mài xue)出自《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别名:资脉穴,体脉穴。瘈即瘈疭,脈指絡脈,此穴在耳后,布有絡脈,善治瘈疭,故名瘈脈。瘈,瘛疭。脈,指筋脈及耳后的青脈。穴當耳后青筋絡脈處。《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云:“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俗稱抽風。按瘈為癇類,小兒多患之。本穴在耳后“青筋”動脈處。人在驚風癲癇癥發,或三焦火盛時,則此“筋脈”色變青紫,連及全耳灼熱,即狂熱之表現也,故名此青筋處,為瘈脈穴。《黃帝內經靈樞·五邪》:“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取穴方法:
瘈脉穴位于人体的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穴位解析:
1)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
2)资脉穴。资,供给、资助也。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资脉名意指三焦经有名无实的经气在此得到资助。本穴物质本应由翳风穴提供,而翳风穴传来的为阳热风气,气性干燥,有名而无实,但因有颅息穴下行的水气本穴的气血才得到充实,如同被资助一般,故名资脉。资生名意与资脉同。
3)体脉穴。体身体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体脉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得到充实,身体的经脉气血才得以连贯畅通。理同资脉名解。
瘛脉穴意义: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胀的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胀散于经穴之外的天部,小部分则循经传输于颅息穴。
功能作用:燥湿化气。
主治疾病:
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呕吐,泄痢。
〖人体穴位配伍〗
配翳风穴、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百会穴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配完谷、率谷、外關治偏頭痛。
配完骨治頭風、耳后痛。
配長強或神道、顱息治小兒驚癇。
配聽會、耳門、翳風,治耳鳴、耳聾。
配合谷、太沖,治小兒驚癇。
配頭維、風池,治偏頭痛。
配聽會、耳門,有清熱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配頭維、印堂,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配長強、大椎、太沖,有熄風解痙的作用,主治小兒驚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耳后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耳后支。
【附注】
《針灸甲乙經》:小兒癇痙,嘔吐,泄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
,瘈脈及長強主之。
《針灸甲乙經》:小兒驚癇,瘈脈、長強。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瘈疭嘔吐,泄痢無時。
《針灸資生經》:頭風耳后痛,瘈脈、完骨。
《類經圖翼》:主治頭風耳鳴。
《針灸大成》: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疭,嘔吐,泄痢無時,驚恐,眵䁾,目睛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