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的秘密:全是美国打朝鲜战争的功劳?
朝鲜战争作为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场局部战争之一,可谓是搅动天下风云。
说到这场战争参战国以外的最大受益者,很多朋友第一时间都会想起日本,殊不知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还有一个国家的收益不在日本之下。
或者说,从打破国家发展困局,挣脱二战战败国枷锁这个层面而言,他才是最大赢家。
这个国家就是联邦德国(西德)。
1、核心工业的复兴
德国是作为二战的策源国和战败国,是战争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战后,美苏为防止德国再次崛起,甚至一度试图彻底将其去工业化,变为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只是因为,美苏战后关系迅速恶化,这一计划才没有实施。
后来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势力扩张,也通过马歇尔计划向德国提供经济援助,德国的经济得以复苏。
但在几乎所有关键性的工业部门,德国依然受到极为严格限制:
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染料;禁止射击砍刺类武器的改装;限制重型机床的生产;甚至轴承零件的生产;限制船舶的制造;限制化学科学的研究;钢铁产量每年不得超过1100万吨......
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钢铁的需求激增。为满足军工生产需求,美国甚至派出专员去鲁尔区与东德的采购人员竞购废钢铁。
1950年9月23日,美国正式放松对德国的钢铁生产限额。ECA(经济合作总署,负责马歇尔计划)还在当年特意拨款7700万,以期尽快恢复德国的煤铁生产。
出人意料的是,沉浸在消费品生产所带来的战后复兴的德国,此时反而不乐意恢复重工业的生产。
从6月份朝鲜战争爆发到1950年底,德国的消费品工业增长了30%,煤炭工业却只增长14.7%,钢铁工业的增长更是只有可怜的6.2%。
这可急坏了急需钢铁化工产品的美国人。结果美国人只能画风一转:从严厉限制德国搞核心工业,滑稽地变成了,好说歹说求德国大爷赶快开工。
为了促使德国人尽快恢复其核心工业。ECA一方面在1951年再次给德国的煤铁业追加了8千8百万美元的拨款。一方面,以给德国的经济援助为要挟,多次明确要求德国恢复重工业生产:
2月21日西德马歇尔计划负责人布吕歇尔在会谈中,明确要求德国限制消费品生产,加大对防务所需领域的投资生产。
3月3日,美国驻德高级专员麦克罗伊给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致信,要求德国优先发展对工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对防务有贡献的项目。
在美国人的积极促成下,1951年德国的钢铁生产增加了16.4%。
后来,钢铁煤等工业原料曾一度占到了德国出口总额的30%,机床、卡车、发动机等重工业产品的占比曾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0%。并且从1951年第二季度取得3.5亿马克贸易顺差起,德国进入了永远顺差的新时代。
就这样,借着朝鲜战争的东风,德国几乎是在美国人的恳求下,完成了战后的再工业化。
2、重新武装的开端
虽然自冷战甫一开始,英美等国就有重新武装德国的声音。如蒙哥马利元帅早在1948年时,就呼吁招募德国军队。但鉴于法国激烈的反对态度,此类计划一直没有得以实施。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时,西德总共只有10000人左右的州警察。与此同时,苏联不但在东德有30个师的庞大驻军,还在1950年初着手扩建东德的“警察”军队,计划在1952年将这支五万人规模装备着重型武器的警察部队扩编至30万人;并建立了各级军官学校15所,同时在西德拥有10万名优秀干部。
此时东西德的对峙形势非常类似于朝鲜战争前的朝鲜半岛局势,很多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干部相信西德将在1950年被解放。
而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的形式,也摧毁了西德人原先对美军的信心。
时任总理阿登纳和西德社会各阶层人士谈话,发现西德社会普遍认为一旦战争爆发,西德就像韩国那样很快东德占领。
对此,阿登纳感到非常忧虑,在1950年6月29日举行的联邦德国总理与盟国高级专员的首次例会上,他恳求西方发表一些安抚德国的公告,以消除朝鲜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恐惧。
1950年8月底,阿登纳委托盟国高级委员会美国专员麦考莱向杜鲁门总统送交了两份备忘录,就西欧的军事防备工作提出警告,并恳求允许德国成立一支15万人规模的联邦警察部队。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在重新思考对德国策略。如果说朝鲜半岛的局势无论最后如何尚且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一旦让苏联吞并了德国,其工业能力就很可能会超越美国。所以德国不容有失。美国人不得不慎。
7月3日,朝鲜战争爆发不到10天,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坚决反对德国军事化的立场就发生逆转,宣称要尽快与德国建立紧密同盟。
9月初,美国国务院针对阿登纳的备忘录,公开宣称要重新武装德国。
9月9日,杜鲁门给阿登纳回信,同意西德在北约组织的框架内组建一支德国军队。
9月10日至14日,北约国家在纽约召开外长会议。会上,艾奇逊提出要在北约框架内组建一支欧洲一体会军队,并且要让德国的军事力量参与进来。
此时,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恐惧已压倒了对德国的恐惧,北约大多数成员国对此表示欢迎。
但法国却坚决反对,哪怕美国以放弃承担对欧洲的防御责任为要挟,也依然没能说动法国。最终,会议只得达成妥协:同意德国成立一支3万人规模的州警察部队,允许德国联邦政府在紧急状态下调动这支部队;并且承诺向德国提供军事保护。
虽然加入北约军队的预期没有实现,警察部队的规模也大大缩水。但重新武装德国毕竟有了实质性进展,阿登纳更是抓住了这个契机,在10月5日到9日,研究制定了布默洛德备忘录,成为了后来西德军事政策的基础,而负责该计划的布兰克办公室,后来成为了德国国防部。
此外,为理清德国与西方盟国军事合作,盟国委员会还授权德国正式成立了外交部。
其后的两年里,在朝鲜战争的东风下,德国外交部不但正式结束了西方盟国与德国的交战状态,还在1951年与盟国就在北约框架内重新组织军队达成了协议。只是由于法国的坚决反对而再次泡汤。
但无论如何,朝鲜战争的爆发让大多数头脑清醒的西方人,认识到对德国的去工业化和去军事化不再可行。德国从此走上了恢复正常国家地位的快车道。
主要参考文献
1.(德)康纳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45~1053)[M]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王飞麟,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与入盟西方[M]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梅义征,朝鲜战争与联邦德国崛起[J]德国史研究,1998第3期
4.吴宇,联盟与遏制——美国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政策研究(1949~1955)[D]天津,南开
大学,2013
5.陈弢,冷战与重建:朝鲜战争期间有关西德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争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第18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