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优秀的落榜生(附音频版)|诗坛轶事
时代太像一辆速度平稳的列车,上车下车,仿佛看看表就知道了站点。然而,正在运行的疫情列车却让亲历者感受到,表针也会停摆,列车也有可能被取消,你若是还要坚持去目的地,对不起,换一条小驴来,像张果老那样优哉游哉吧。
话说到了晚明时期,由于出版繁荣和教育机构书院的增加带来的学员扩招,使考生数量暴增。于是才华横溢、屡试不中的落榜生比比皆是,已经成为一个群落,而他们卖文为生也成了普遍的现象。
冯梦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在进入对他另辟蹊径发家致富的回顾之前,我们先进入一则八卦旧闻:说冯梦龙家里很穷,但是综合当年他的家乡苏州的情况看,不至于贫困到曹雪芹举家食粥的境地。可是要想包养一名才貌双全的当红歌星,那银子肯定是不够的。于是传出了他和苏州名妓侯慧卿爱而不能的爱情故事。但是换掉主人公的名字后,这个故事也很像一个模板,与中国历来才子佳人悲情故事如出一辙。当然,也有学者当真事儿研究,理由是冯梦龙写过“年年有端二,端二无慧卿”的诗句,端二可能是端午的前三天。
殊不知从白居易意淫杨贵妃开始,文人这种真真假假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反正无伤大雅,给自己编个段子,还利于名声传播。
我的怀疑不是没有理由,冯梦龙的时代和他的职业,名声才是市场的前提,而市场是卖文为生的唯一基础。
卖文为生的前提条件是得有人买,有人买的前提条件至少有两个:可批量复制和有人操持此生意。
假如在李白时代,人们靠手抄稿流传,纸张又是那么贵,也不好保存,是没法大批量复制的,非得有大量商人参与印刷术光大的工程并等到明朝的纸张变得廉价起来,才可以实现这一伟大梦想。
所以李白要想免费旅游,只能靠汪伦这些粉丝的接力赞助,汪伦们能够获得的回报就是李白喝高兴了大笔一挥,写一首绝句或者古体诗。
这两个条件在明朝中晚期已经成熟了,好多出版商以及与出版商纠缠的文人此时可以不依靠俸禄和田产生活。倘若赶上两次文字狱之间的宽松世代,那真是小日子过得又滋润又自尊。
于是,落榜生冯梦龙横空出世。他以《三言》白话小说丛书,不仅自己赚个盆满钵满,还为后来小说研究者开辟了广阔的谋生之路,就像侯慧卿这个影影绰绰的美女,写篇文章的稿费也能换一顿小酒馆的饭钱。
我们在文学史上使劲儿崇拜冯梦龙的文学编辑贡献时,常常忽略了他作为文化商人精明的一面。
冯梦龙对市场潜力很敏感,有一个例子,据说他在1615年,就曾怂恿出版商高价收买作家沈德符手中的《金瓶梅》抄本。这本书就是到了今天,倘若管理上宽松些,也是出版社大发其财的优秀种子图书。尽管百分之九十的人是用它作为房中术教科书,但总有百分之十的人还能看见床之外的东西。不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也会带来群体自卑感,于是一种蓝色药片也悄悄地在畅销,一种吹牛的主题在男人群里经久不息。
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在于他首次以白话小说为主业,之前只有洪楩的《六十家小说》里收集过白话小说。洪楩是洪迈的后人,他们家有喜欢讲神奇故事的传统,洪迈的《夷坚志》就是一本在南宋讲大千世界之稀奇古怪的书。
根据文学史研究者供诉:现今所知的冯梦龙是二十世纪重建之后的形象,这并不奇怪,在我们的阅读中,被重建的现象比比皆是。没办法,编者们就是不想让你看到原来的那个她。
翻阅冯梦龙名下或者他假借他人之口所写的诗歌,的确平平,他没有以古诗文大家面貌传世,据说他编过高考指导书《春秋》研习指南,曾风靡一时,但辅导材料这东西,怎么畅销也不会传世,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不具有普遍价值。
他似乎也是色情小说《绣榻野史》的编辑改造者,这是研究者发现的。当然,也有人说这本荒淫无比的小说是长冯梦龙一辈的戏曲家吕天成“游戏之笔”,但是依着冯梦龙的习惯和那时候“改评”的出版时尚,冯氏添油加醋也不是没有可能。《绣榻野史》堪比A片,几乎现在所有用美女头像在自媒体里向你兜售的内容全有,建议不看。不过小说结局还是很有意思,一家子淫乱人死后分别托生母猪、公骡、母骡,与当代某名声大噪的作家的一本小说模板很像,不过《绣榻野史》的结局还是光明的,主人公东门生潘然悔悟,出家做了僧人。不像那个当代作家的小说:进入无止无休的轮回噩梦。
名人加上富人冯梦龙没有像东门生那样大彻大悟,在他60岁的时候,一顶福建寿宁知县的帽子落在了他的头上。知县冯梦龙自己的财富可能比那个穷县都多,所以提高百姓收入、减租减负、整顿治安等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儿。
这一阵子,他似乎忘记了嗷嗷待哺的出版业等着他的奶水做奶粉,一心朴实地去实现心中一甲子没有释放出来的教化理想。然而市场这辆火车永不停车,真的冯梦龙不给奶了,他们就找冒牌货盗版。这时他和凌濛初的名声被大量盗用,出现一大批以他们名字为编者的盗版图书,据说《今古奇观》就是无名者从他们的旧作中用剪刀浆糊拼凑而成,颇似前些年北京郊区的一些小区出版团体。
那时候的盗版与现在复制粘贴人家的内容不同,更多是盗用冯梦龙的名声,比现在可省事儿多了。再者,那时候既没有版权管理机构,也没有315打假的运动,所以冯梦龙最多跳着脚骂娘,一点辙没有。
当官那几年,冯梦龙可谓名利双失。
不久之后,县官冯梦龙重又杀回编辑出版界,但这时他的精力体力已大不如从前了。他的一生绝不止《三言》,他在历史演义、民歌、笔记小品、戏曲、纪实文学等方面都有涉猎,可谓著作等身。值得一提的是,冯梦龙记载下来的《山歌》,是除了昆曲之外,被记录下来的民间表演中罕见的一例。
他还有一兄一弟,没有他出名。大哥冯梦桂是一名画家,小弟冯梦熊是一名太学生,说是以诗才著名。不过他二哥很不够意思,没给弟弟出一本诗集留下来,所以我们也不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