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其一) 欣赏

《出塞》(其一)(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 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龙)城,斩首虏数百。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又,有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陆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6、阴山: 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这是一首边塞诗。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起句“秦月”“汉关”互文,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眼前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诗人对朝庭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约690--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青年时代的王昌龄曾西行游历,经邠州、泾州、萧关出塞。又还游太原等地,再入嵩山隐居学道。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开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宁县(今南京郊县,秦淮河流域)丞,天宝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起还乡,被刺史、亳州太守闾丘晓杀害,终年六十岁,今存诗177首。他是唐诗人中的七绝圣手,后人认为只有李白的七绝可以和他并称。王昌龄的创作生涯主要在开元前后的盛唐时期,反映了开、天之际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盛唐诗的艺术水平。

鉴赏:

本诗号称“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学习这首诗,我们要领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等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另外,读诗还要善于联想,比如,关于“飞将军”我们至少还可以想到卢纶的《塞下曲》之“将军夜引弓”,一箭入没入石棱中,是何等威猛!

此外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中原农耕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