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和解之诗
《别——》
你代表那些过去的岁月
甚至回手还能触摸到的日子
你是麻 而我或许只是
先天懒弱的蓬 或者将是
参天立地的松柏、桃李
无论如何,我都牢记
在我刚刚见到阳光的时候
你以挺拔的身姿和我在一起
哪怕你给我留下阴影
哪怕你挤压我的肢体
哪怕你根须也很霸气
今天我头顶烈日
深情地送别回忆
过去的日子
尽管青涩、尽管艰难
毕竟是真实的日子
毕竟是成长的日子
怎么能不感激
这首诗,是我好几年前写的,一首“和解之诗”,当时我开始感悟到生命的赐予,我知道外界的很多困苦其实是可以化为财富的,我暗自感到生命的博爱,感到悔悟,我要与忧郁、抱怨的心情作别,于是写了这样的诗。现在,我又一次想到了这首诗,把它找出来,是因为最近的一次偶然相遇。
人生有太多偶然——缘分的偶然抑或幸福的偶然。我8月16日在办公室串位儿找资料,斜靠在公用书架一侧,偶然地在微信群看到“喜马拉雅FM”的节目,是一场很雅致的女声播音:
《21、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开心妈妈约读——
青年:但是,我真没想到来到哲学家的房间会听到“被人讨厌”之类的话题。
哲人:我也知道这个话题不太容易理解,理解消化它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天如果继续谈论下去恐怕你也无法接受。那么,关于课题分离,最后我再说一件我自己的事情,以此作为今天的结束吧。
青年:好的。
哲人:这也是我和父母之间关系的事情。我自幼就与父亲关系不好,几乎从未进行过真正的对话。我20多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之后我与父亲的关系就更加恶化。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理解了阿德勒思想。
青年:您和父亲的关系为什么不好呢?
哲人:我记忆中有被父亲殴打的印象。具体为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我被打得逃到桌子底下又被父亲拽出来狠狠地打,并且不是一次而是很多次。
青年:那种恐惧成了一种精神创伤......
哲人:在邂逅阿德勒心理学之前我也是这么理解的。因为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好接近的人。但是,认为“因为那时候被打所以关系不和”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的想法。
如果站在阿德勒目的论的立场上,因果律的解释就会完全倒过来。也就是说,我“为了不想与父亲搞好关系,所以才搬出了被打的记忆”。
青年:也就是说先生您是先有不想与父亲和好这一“目的”?①
注①:《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日]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著 渠海霞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第103页
……然后哲人又做了更进一步的讲解。不修复与父亲的关系,是为了在人生失败的时候可以找一个“归咎”;那么因果律发生逆转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呢?孩童时代被打的事实不会改变吧?哲人告诉我们,如果不逆转来看这事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反之,我们就能够主动、就有机会。
我刹那间有如“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恍惚之间如释重负,我忽然回到童年——那一次村里承担公社集市“打会”(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物资交流会,京剧团下乡演出)的会场、会务,晚上父亲售完票,领我到供销社附近一个马车店吃饭,他点了两个菜,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的是其中有个炒肚丝,特别咸。那时候我还没上小学(或者是低年级?)我记事起,父亲就经常烦,基本不看我,偶然对我说话也是大声训斥。
那一次吃晚饭,父亲单独带我去点菜,当时我是多么恐慌的幸福啊。那是我记忆里很稀有的与父亲单独的相处了,更是稀有的幸福的感觉。
现在,我听着播音,瞬间映现出童年的这一幕——我当时就已经感到幸福的一幕,相比这个“哲人”我是多么的幸福啊。……父亲和母亲辛辛苦苦地养育了我们兄妹三个,都念书,考试,升学,离开农村。家计越来越轻松下来,新房院落修建起来,然后他却病逝了。而我,却一直在内心里牢记着他的阴郁、他的促狭。虽然,随着岁月的经历,我越来越感到父亲那一代人的不容易——物质到精神等方面受到的压榨。但是,我只是以此为“警示”,告诫自己不要放弃主动努力,不要重蹈覆辙。
我回避,但是我没有谅解。我能正视、谅解后来我自己走向社会之后的许多遭遇;但是我没有谅解父亲、只是回避。——直到那一刻,我随意依靠在书架上,舒适地翻检资料,猝不及防地听到那段优雅的播音。于是万般思绪涌上来,居然有黄家驹《光辉岁月》的慷慨旋律、曼德拉走出心狱的动人细节。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忽然又想起了一些关于父亲的细节,我从成年人角度回望,原来他的做法其实是另有深意的。
我可以带着这些启示走向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