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3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3
北魏统治者原为鲜卑族拓跋氏部,自386 年于代北建国后,魏初诸帝便实行了与汉民族相同化的政策,北魏太祖道武帝" 好黄老,颇览佛经" ,太宗明元帝," 遵太祖之业,亦为黄老,又学佛法"。秦帝八年(423 年)明元帝死,雄才大略的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于平城,北魏势力日盛,北方门阀士族纷纷投靠,寇谦之亦携《箓图真经》奉献于太武帝,司徒崔浩利用太武帝正欲" 侔踪轩黄" 、入主中原的心理,着力宣扬《箓图真经》中的符命之说,使太武帝对寇天师的教义欣然领会,而且在太武帝后来的统一战争之中,崔、寇等人随军赞画颇有成绩,故统一完成后太武帝也益发崇信道教。寇谦之不仅劝太武帝改所号为太平真君元年,受符,而且还根据《箓图真经》奏请建造静轮天宫。太武帝对崔浩、寇谦之的宠信,使太平真君年间新天师道在北魏发展到了极盛。使道教从原始民间宗教上升到官方正统宗教的地位。
太平真君年间,寇谦之、崔浩借助太武帝的宠信,利用皇室内部的斗争,导致太武帝诛杀太子的老师高僧释玄高,在崔浩的积极鼓动下,更有诛杀长安沙门,焚破佛像,下诏灭佛的举动。虽寇谦之不赞成使用毁灭性手段,但终使佛教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太平真君九年(448 年)寇谦之在灭佛的高潮中去世,死前曾预言:" 及谦之在,汝曹可求迁录,吾去之后,(静轮)天宫真难就" ,即新天师道于他死后会衰落。真君十一年(450 年),崔浩终因恃宠跋扈,受到鲜卑权贵的一致攻击,被太武帝借故严刑处死,其家族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北方门阀大士族也诛连灭门。不久太武帝被弑身死(452 年),文成帝拓跋睿即位后立即下令复兴佛教。但道教的官方地位并未动摇,北魏各帝即位后都按惯例去道坛接受符箓。魏孝文帝时(471-500 年)提倡汉族文化,对道教亦有所优遇,提出为" 祇崇作法,清敬神道"。京内道坛迁至城南,仍名为崇虚寺,使天师道保持了固定的活动场所。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534 年北魏分裂后,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都依惯例设立道坛。" 其道坛在南郊,方二百步,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坛主、道士、哥人一百六十人,以行拜祠之礼"。但这时的天师道自寇谦之、崔浩和太武帝死后已衰落至极,道士的素质也极为低下。把持东魏实权的鲜卑军阀高氏佞信佛教,对道教不予扶持。武定六年(548 年),齐文襄王高澄准备废魏禅代,就先罢除了已存在百多年的天师道坛,不再承认其为官方宗教。
北齐天保六年(555 年),道教与佛教的较量终告失败,齐文宣帝下诏废道,令道士皆剃发为沙门," 有不从者,杀四人," 于是诸道土被迫从命,齐国境内再没有道士。到此时,寇谦之创立的新天师道团散亡了。南北朝以后,不再有寇谦之一派道教的活动的记载。隋唐时流行的道教,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
(4)楼观道
北魏末期,几任皇帝享国日浅,祸乱相寻。于535 年正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王朝,分别为高氏和宇文氏所把持。10-20 余年之后,分别为两家后裔所取代,建新王朝,称北齐和北周。高欢时代和北齐初年,道教曾依旧例得到支持,但天保六年(555 年)文宣帝洋下令禁绝道教,此次沉重打击使新天师道一蹶不振。北周取代西魏较晚,但立国之后国力很快超过北齐,最后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北周统治者依靠关西汉族立国,特别强调儒学,同时也重视和扶植道教。北魏诸帝即位去道坛受符箓的制度,为北周统治者继承下来。北周武帝宇文邕支持道教尤为突出。正是在北周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下,楼观道开始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历隋至唐,都是北方道教的最大派别。
楼观道以陕西周至县楼观为其活动中心。据《楼观本起传》称,终南山北麓的古楼观台,原是西周康王时关令尹喜的故宅,因为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所以叫楼观。周昭王时,老子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迎其于此地,请问道教,老君向他讲授《道德经》五千言。后来尹喜又到成都青羊肆会见老君。老君赐号曰文始先生,无上真人,二人遂共去西域,化胡成佛。一般认为,此段传说为后来道士虚构。楼观道较为可信的传承,大致始于魏晋之际关中地区出现的一个神仙道教团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魏晋之际有道士梁堪,字考成,京兆扶风人。在三国魏咸熙初(264 年)至楼观师从郑法师。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老君派太和真人尹轨降于楼观,传授与梁堪" 炼气隐形之法" 、" 水石还丹术" 、" 六甲符" 及采服日月黄华法。并授《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一卷。其后梁堪隐居终南修道,至晋元帝大兴元年(318 年)告别弟子王子年,飞升而去。这类传说虽有神话成份,但至少表明楼观道自魏晋时,由郑法师、尹轨和梁堪这些方士以道术相传开始形成一个神仙道教的团体。到南北朝时,北朝道士多止于楼观,为当时道法重地,遂形成楼观派。
梁堪弟子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于西晋末建兴中(313-316 年)披度入道,不久南北分裂,他初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后弃其徒众,潜隐于终南山,后又迁于倒兽山。后经王嘉弟子孙彻、孙彻弟子马俭的三代传承,在十六国前秦、后秦据关中时,已开始受到统治者及社会人士的注意。王嘉曾受到前秦苻坚、后秦姚苌礼遇,问以政事。死后赠号" 大师"。十六国北魏之际,道教因魏太武帝的崇奉而行于北方,楼观道就在这一背景下渐趋兴盛。这时有一道士尹通,自称尹轨后裔,于魏太武帝始充初年(424 年)到楼观拜马俭为师,密受微旨,服勤历年。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致香烛,俾之建斋行道。于是四方请谒不绝," 高人胜士,朝野缙绅,车骑填门,冠盖满路"。尹通与侄尹法兴、弟子牛文侯等四十余人敷弘道化,朝野钦奉,使" 仙风真教,自此复彰"。这时,又有道士王道义,慕终南山之名,于孝文帝太和中(477-499 年)率弟子七人来楼观,师从牛文侯先生。
他在楼观大兴土木,每日工匠常达数百。于是,楼观坛宇焕然一新,又自捐己力,令门人购集真经万余卷。尹通、牛文侯、王道义等还广施功德,救济饥寒,远近贫病,皆受其惠。至此,楼观道经过长期的演变,于北魏时发展成较为成熟的新兴道派,其教团组织、宫观建设,经典购置都颇具规模,并在统治者和一般民众中有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