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与农时
“年”与农时的确定
年:
年,穀熟也
从禾,千声
年,从禾,从人,人亦声
禾,嘉穀也
二月始生,八月而熟
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禾,木也
木王而生
金王而死
从木,从垂省
垂象其穗
这几句话
信息量比较大
要想搞得明白
我们得从至少
六千年前说起
故事
发生的地点位于现在的
西安市东郊白鹿原旁、
浐河之滨的半坡村
这里曾经生活着,一群先民
现在我们把他们称为半坡人
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的杰作
房屋内有火灶遗迹
还发现盛粟的陶罐
和粟腐朽后的遗物
半坡人学会,栽培粟
粟耐旱易种,便于存贮
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
至今仍是中国
北方种植的
主要农作物
粟:
“嘉穀”
即“禾”
粟褪去壳,小米
粟的祖先
现在还可见到
就是狗尾巴草
“禾”从木
上面那一撇粟穗
沉甸甸的垂下来
许慎:
“年”
从禾从千
若从小篆
及其之后
字形上看
“千”是“年”的声旁
我第一次看到
小篆的“年”字时,突发异想
认为古人是向往“禾”能高产
并给出了一个量化标准
即亩产1000斤
是一个丰收年
秦朝统一度量衡
当时的1斤,约现在的258克
当时1000斤约现在的258千克
现在小米亩产
约300至400公斤
实现了先民心愿
家祭无忘告乃祖
容庚:
“年”从禾从人
金文“年”字看
确乎是一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的劳动场面
现在问题:
作为一个
没有手机
没有钟表
没有日历
不知道是
几月几号
几点几分
的原始人
如何确定农时
先民们大概在进行很多尝试之后
最终确定采用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来对太阳
和地球的相对运动
进行规律性的总结
这一过程,可能
持续进行了很多年
并最终进化为圭表
先贤在地上安置好石座
石座上水平放置的尺叫圭
石座上垂直放置的标杆叫表
利用这个系统根据
日影长度的变化来测定
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九年制义务教育:
黄赤交角的存在
使太阳直射点在
地球南北纬23°26′
之间往返移动
形成四季更替
同时
造成正午太阳高度
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这在
圭表上
表现为:
表影长度的
周期性变化
表影
最长那天是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最短那天是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表影长度
持续变化
从冬至
到夏至
再回到冬至
一共是365
又1/4天
时间长度
《爾雅》:
夏曰歲;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載
这样一个
较长的时间周期:
年,就确定下来
《说文》:
年,穀熟也
说的是黄河
中下游地区
粟一年一熟
那么在这一年之中
又该如何安排农事
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对地球
的相对运动
直接影响农时
我们在此简单粗暴地
推出了,二十四节气
出于对文章篇幅限制
及阅读耐心有限的考虑
不打算详细介绍其由来
以后有机会
另作文叙述
二十四节气
按阳历推算
是由地球在
绕太阳公转
的轨道上的
位置确定的
每15度为,一个节气
古人确定,二十四节气
指导农耕
它是一年中
十二节气和
十二中气的总称
是在—个回归年
(阳历计算的年)中
太阳行经黄道之上
二十四个特定位置
的日期
上面是
候、节气、时、岁
之间关系的论述
五日为一候
一年有七十二候
三候为一个节气
一个节气十五天
六气为一时
一时为九十天
就是一个季度
四个季度
就是一年
这一年结束
下一年开始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
基础知识
百度就能找到
一河滩的资料
不再赘述
但是有善于思考的
好事者可能会发现
本篇文章即将结束
把如何确定
种庄稼的时间
的问题说完了
还没说到“月”
公历、阳历、阴历
三者之间什么关系
节气的“节”
中气并不是在
每个月的中间
郭老师在
河南登封
设计建造
“观星台”
“量天尺”
是世界上
现存最早的
天文台之一
观星台
不仅可以,测日影
而且可以,测星辰
河南登封观星台(约34°N,113°E)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
观星台有,两间小屋:
小屋之间,有一横梁
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
每天正午
横梁的影子
投影在“长堤”
利用它即可以
了解四季变化
读图完成小题
小题1:
一年中,横梁在“长堤”的投影
距离顶点最远时,此时为(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小题2:
每天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
距离观星台最近时,北京时间为( )
A.11时28分 B.11时32分
C.12时0分 D.12时28分
积德以培福—修—形上之谓道
理事以增慧—行—形下之谓器
玄门修行
福慧双足
乃为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