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专访 |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快速发展的密码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作为中国出版从业者,我们的前辈跟随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可以说,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代表先进社会思潮的无产阶级出版者便相随左右,一路鼓与呼,见证书写了这一星火燎原的伟大革命进程。很多赫赫有名的出版人,本身就是“老革命”;很多影响至今的出版社,都曾在革命进程中发挥过独特作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别梳理回望出版社发展进程中的红色历史,以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色基因。(往期链接:商务印书馆:传承百年文脉 赓续红色基因,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一块保存了近70年,已成为“镇社之宝”的红绸布。绸布上方横书“为共产主义事业,终身奋斗!”右下方写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支部党员登记”字样,从右至左紧挨着的是冯雪峰、楼适夷、聂绀弩等十余位党员的签名,左下方显示着登记日期1952年9月27日。写于红绸布上的话语铿锵有力,至今仍激励、感动着“后来者”。
这份党员登记签署一年半前,195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人文社”)成立于北京,冯雪峰是首任社长兼总编辑。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文学专业出版机构,70年来,人文社出版了众多“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其中包括很多红色经典,反映了时代强音。
“人文社是具有浓厚红色基因的出版社,从成立开始就一直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做出版。人文社的前身也都是有红色基因的。”现任社长臧永清告诉记者。人文社“前身”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1950年冬成立于上海的鲁迅著作编刊社。当时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的冯雪峰为社长兼总编辑。后来冯雪峰受命到北京担任新成立的人文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刊社也迁至北京并入人文社。二是由曹靖华领导的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主要编译马列著作。“文艺建设丛书”和大量现代文学作家的选集都是从这里延续过来的。三是苏联1945年在华创办的时代出版社。1952年12月,苏联政府决定将时代出版社无偿移交中国政府,一半编辑人员调任人文社。此后大部分书籍也陆续移交人文社,这成了人文社外国文学编辑部的“家底”。
01
“第一本书”与“红色经典”培育传承
建社2个月后,人文社的“第一本书”《平原烈火》出版,标志其出版工作正式开始。在近期人文社举办的成立70周年主题出版诵读会上,《平原烈火》作者徐光耀老先生特意发来祝福视频并表示,抗日战争过程中,涌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被深深感动,于是有了《平原烈火》《小兵张嘎》以及一系列短篇作品的创作。人文社的“红色经典”培育工作,也自“第一本书”出版开始一直延续……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保卫延安》《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日》《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古城春色》等等,以及后来出版的魏巍的《东方》、萧克的《浴血罗霄》、“黎汝清战争系列”、“王树增战争系列”、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叶永烈的《红色的起点》、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一大批红色文学经典由人文社出版,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人文社也推出一批优秀主题出版作品,如被称作《红星照耀中国》姊妹篇的《1937,延安对话》,精选一百篇反映建党百年光辉历程的中短篇小说与纪实作品的《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全景式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动人故事的作家铁流的长篇纪实新作《靠山》,以及《陈辉诗选》、王小鹰《纪念碑》等。70年来,人文社始终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用文学讲好红色中国故事。“人文社一直在做主题出版,每一个时代都没有缺位。”臧永清说。
02
一位“革命家”与几代人延续的出版定位
红色基因本溶于人文社的发展“血脉”。以诗人、文艺理论家身份被世人熟知的冯雪峰,于上世纪2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与鲁迅之间的主要联系人。臧永清在中央党校校史馆看到过相关介绍:“冯雪峰先生1933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过长征。他也是老革命家。”
人文社成立时,冯雪峰就提出“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办社宗旨和出版定位。有资料显示,从1951年起,人文社编辑出版的著作不但有延安以来的工农兵优秀文艺,还有“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古代文学名著,以及苏联和欧美等国家的外国文学名著。臧永清看过冯雪峰1951年亲自写的工作总结,对他想让人文社尽快出更多优秀作品的迫切深有感触:“他对当时工作不满意,不满意什么?就是速度太慢。可见他当时那种急迫的心情。”
“古今中外,提高为主”既能概括人文社在不同历史时期积累的出版成果,也是今天人文社依然不断强调的办社方针。“冯先生提的这个方针太经典了。”臧永清表示,人文社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需要出好书。新中国成立以后,需要让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文学在大众中更好地传播,于是,人文社整理出版了“四大名著”等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优秀的著作。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宣部希望人文社把国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人文社开始“规划性地出版”外国文学名著。1958年9月编制完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长达472页,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两部分,影响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人文社早期还出版了《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文艺》《毛泽东论文艺》《邓小平论文艺》以及《毛泽东诗词》等重要作品,1958年出版了第一套全集——注释本《鲁迅全集》(10卷)。
03
一本“畅销书”与做精品做好书的坚守
70年耕耘历程中,出自人文社的经典、畅销作品不胜枚举。一本“畅销书”背后是人文社与作家交往“一辈子”的寄托,以及出版社、编辑做好书、做精品的坚守。人文社于2016年出版的董乐山译本《红星照耀中国》,至今已发行超1100万册,最多时1年发行了380万册,成为现象级图书。据悉,人文社每年推出的新书不到300种,为坚守认真做书、做好书,出书速度并不快。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做精品的出版理想一直在”。 臧永清坚定说道。
如今已是京城文化地标的朝内166号,可以说是人文社“做好书”的最佳见证,许多作者与编辑、出版社共同打磨好作品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原来设在人文社后楼的招待所,许多知名作家曾直接住下来改稿。
作家冯骥才的第一部短篇、中篇、长篇,都是在招待所改稿后出版的。冯骥才直言:“走进人文社的时候,我跟文学没有关系;从人文社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是作家了。”作家张炜来改《古船》时,被当时的责任编辑王建国看到一边改一边痛哭流涕。张炜改稿太投入改哭了的故事也流传开。后来,臧永清向张炜求证,才得知“真相”:那时夏天特别热,张炜边改稿边擦汗,被高度近视的王建国,看成了痛哭流涕。这也成了一段文坛佳话。
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先后投给几家刊物未果,在近乎断了念想时,收到了人文社原副总编辑、《当代》创刊主编秦兆阳邀请他到人文社改稿的函。“作家跟人文社的交往,一交往就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这是臧永清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人文社成立70周年主题出版朗诵会上,除了徐光耀等作家发来视频或到场祝福,丁玲、萧克、周立波、李英儒、魏巍、冯刚、叶永烈等多位老作家的家属、后代也齐聚。这种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场面,整个出版圈都不多见。
臧永清直言,人文社是一个资源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不断重印,因此特别重视资源建设。“开发新作品时,绝对不忘老作品;结识新作者时,绝不冷淡老朋友。”关系是朋友,也要用市场的方式合作——一方面,保持编辑从作者角度出发去看待事情、解决问题的传统。例如,越来越多图书版权页不再标示印数的当下,人文社坚持每一本书注明印数,为作者负责。另一方面,编辑也要参与到作品的创作、打磨中。这样的交往中,作者与编辑的感情自然不断加深。
04
一个大套系与文学出版“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更全面地展示新中国70年文学创作的优秀成果,彰显文学出版“国家队”的使命担当,人文社、学习出版社联合8家出版社,推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双效俱佳,为人文社品牌再添光彩。
人文社作为文学出版“国家队”的使命担当,也要求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发挥文学特色、做好主题出版。臧永清表示:“ 我们对一些主题的解读,不是直接、直白的,而是用文学的方式,高质量地呈现。”一是做长期准备,坚决反对急就章。“就好比盖房子,3个月把房子盖起来,速度快了,但可能30年以后房子就不行了。10年盖一套房子,扎扎实实盖好,能用几百年。持续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是成正比的。”出版社要深度参与到作品创作、打磨中。二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找合适作者创作合适题材,文学创作尤其如此。
有些好书是改出来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当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稿子到人文社后,冯雪峰曾邀其从陕西到自己家里,给他做饭,一边吃饭一边聊改稿。《林海雪原》作者曲波虽然有扎实的生活基础,但并非专业小说家。把《林海雪原》变成文学经典,编辑做了大量工作。近日,人文社出版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1937:延安对话》。从编辑偶然注意到毕森到访延安的《延安笔记》一事按图索骥,寻找在国内出版该书的渠道和方式,到列入重点选题全力投入,两本铅笔记录的《延安笔记》最后成为《1937,延安对话》一书出版,前后历时三年。
精心打磨的主题出版类作品不缺市场。例如,“王树增战争系列”目前每种都有几十万册销量,其中《长征》一年便能销售几十万册。不过,为了让编辑无后顾之忧,人文社对好选题也有相应的政策倾斜,优质原创文学作品和畅销书亦是如此。臧永清表示:“(只要)出主题出版精品,这样的书都好卖。”
主题出版作品,更需要传统推广渠道和方式之外的新玩法。臧永清的观点是,媒体融合时代,要把那些导向正确的新媒体的能量充分释放。此外,人文社近年还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长征(青少版)》等青少版、导读版衍生图书,通过版本差异化满足不同读者群需求、做好出版服务。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已经70岁的人文社仍是“弄潮儿”,直播、短视频都已经成为运用娴熟的推广方式,这也确保了过去的红色经典作品和当下的主题出版作品得到充分推广。
“树立革命理想、坚定革命理想,为中国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我们要真正地助力。”这是臧永清谈及简陋却意义非凡的“红绸布”时有感而发,相信也是每个人文社一分子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