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从保护学生好奇心开始

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一直是全球争夺的主要资源,也是最稀缺的资源。在新冠疫情之下,各国经济复苏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动力引擎,同时,加快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球各主要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我国进入人才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日益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核心战略。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连续第二年进入世界前15行列,位居榜单第14名。但是,我国顶尖人才却仍然非常稀少,高端人才匮乏,同时创新实践型人才也相对匮乏。加快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创新教育植入教育各学段,让学生永远保持好奇心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要将创新教育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永远充满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如果不能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保持创新精神,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更无法在创新发展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基础的阶段就是推动创新教育改革。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要注重科学普及教育,尽可能地避免固定式思维的培养,从各个方面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我们会经常发现很多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但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固定思维就会非常严重,追求固定答案,寻找一成不变的结果,创新思维不再活跃。

因此,要稳步推进创新教育的改革。

首先,全社会高度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其次,学校教育要避免一味地考试评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进行综合评估、评价,要敢于在考试上进行创新。再次,中学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老师更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无功利心地自由探索和创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让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最后,政府要为创新教育改革提供制度保障,避免一些学校一味地进行创新教育而忽略基础教育,防止出现极端化行为。

同时,鼓励年轻人跟随科学团队学习,不仅学习科学、技术,更要学习科研领军人才的带团队经验、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让年轻人在大型科学研究项目中不断磨练和成长。高端人才并非单纯通过学校培养的,而是不断通过实践锻炼的,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学习,掌握创新思路,在磨练中成长。并且要鼓励创新者不断地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提高科研转化率,我国专利申请一直居全球前列,但是科研的转化却是不足,通过创业实践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其改进技术和创新技术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注重创新人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特质的教育和培养,使面向数智时代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创新人才能够深刻洞察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以持续的激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为人类提供有价值、负责任、有温度的服务。

加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精准响应数智时代新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生产结构以及企业的商业模式等都在一步一步地发生变革,一些工作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多技术性工作还需要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发展,以更加适应数智时代新的需求。

创新实践型人才在当今社会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多方联动,加快该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首先,学校要设计合理的课程以及逐步建立专业化学校,例如法国的工程师大学,主要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性,这种专业化的教育以创新应用为导向,为创新实践型的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的课程、培养体系以及成长发展路线。

其次,落实高校 “实践型”与“学术型”双导师制度,一些学校已经实施双导师制度,但是实践型导师的指导形同虚设,因此要落实好该项制度,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型问题的思考和创新培养。

同时,还要增加学生的实践型课程的训练,设置专业化的实践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多到企业实习实践,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的科技需求和困难,进行创新研发。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一方面提供其工作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工作中的创新精神,逐渐形成企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进而提供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另外,在数智时代,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从“千人一面”转变为“千人千面”,真正开启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时代。

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外部环境

在创新的氛围中,人们将更加具有创新精神,更容易激发创新思想。创新环境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拥有良好的创新政策和文化,这个城市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们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给予创新者宽容和机会。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学校教育,还在于政策、体制以及企业等等,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创新政策,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高校、企业等进行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让创业者、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积极地学习,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高校的课程教育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同时,打造城市的创新文化,每个城市根据自身的特点,打造鼓励创新的文化,让整个城市都具有创新的活力。

例如上海结合海派文化以及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化氛围。深圳借助大湾区的政策优势以及年轻活力的特点,打造深圳特有的具有魅力的创新文化。通过创新文化,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创新深入其心,让人们在工作中、学习中,不忘创新,不惧创新。再次,打造良好的创新平台,为创新者提供发展的空间,并通过平台给予创新者进行政策传导、职业教育和公共服务,同时通过平台的集聚效应还可以鼓励创新者互相学习,进一步提高创新者的创新能力。

制定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分类分级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避免培养的盲目性。学校、企业等单位个体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式不同,必须明确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企业、政府的角色和定位,甚至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创新人才科学的分类和预测,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创新人才具有多个种类,要根据创新人才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级培养,例如青年科创人才、科研型创业人才、创业型创新人才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探索多种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渠道。比如青年科创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大学本科科创素质培养、博士研究生严格的科研训练、优质科创平台培育、海外高水平科研训练和科创能力持续开发五个典型阶段,要根据五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动态性、系统性和富有特色的教育和能力开发。

另外,国家、地方政府、组织要制定不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划,分级进行培养,同时针对高端人才以及基础人才的培养也要根据目标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战略规划。

作者为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图片来源:本报资料图片  编辑:隽饴



(0)

相关推荐

  • 钱学森之问该如何破局?

    前国务院温总理温家宝在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时候,钱老对他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 ...

  • 实验教学催化育人方式变革

    "教师热学生冷,少数动多数等,假探究真结论,照方抓药无创新,时间不够草收兵--"曾流传于师生中间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中小学实验教学长期存在的痛点.而如今,这些现象正逐渐成为历史. ...

  • 构建贯通培养体系——日本创新人才教育面面观

    作者:田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伴随新技术革命的全球展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人力资源已上升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日本"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 ...

  • 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策略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是各国面向未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当下,很多学校也都立足于党和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力.笔者认为,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培养人,教师要从教学意识. ...

  • 昇腾打出“众智”牌,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昇腾众智"不仅为昇腾生态的丰富找到了一条"捷径",为培育中国AI的开源文化探索了新的方向,也为国内AI人才的培养按下了"加速键" ...

  • 宁夏大学“一带一路一席谈” 第三期成功举办 , 聚焦 “ 一带一路 ” 与创新人才培养

    马胜荣    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左二) 郑砚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右二) 章晓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右一) 王辉   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左一,主持 ...

  • 主动变革加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入选名单,该名单在2019年首批遴选建设的104个基地基础上,再新增95个基地,拔尖 ...

  • 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

    内容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高福安教授和林淑华教授的新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专门从教育的角度论述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著作.该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渊源和内涵 ...

  • 创新人才培养,共建“一带一路”

    历经6年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共建"一带一路"进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我国企业在推进海外经营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然而也常常在市场开发.项目履约.属 ...

  • 张志敏:未来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功臣.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  张志敏 今天的中小学生,几十年以后,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当下未可预知的社会形态.首先,我们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天赋的创新潜能,只不过没有被开 ...

  • 破局新高考从何入手?这所学校以“三驾马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 头条

    潮涌东方,新高考改革风云激荡而又势不可挡. 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这也是一把带着双刃的雷霆之剑,它砍斫着应试教育的镣铐,也向高中教育发出新挑战:如何摆脱 ...

  • 重磅!华师一附中成为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20年11月21日上午九时三十分,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授牌活动在华师一附中行政楼会议室301举行. 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 林志伟(清华大学招办副主任,五大学科竞赛招生总负责人) 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