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不是骗术,但如果你不了解这些知识,很可能被忽悠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介绍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的核心心理干预技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现时,因我们对病理性记忆的理解更加深刻,已经迭代为“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
而且,为了便于读者们更好地认识催眠,我们写了多篇文章介绍催眠治疗的历史、科学机制、分类和适应症等。所以,关于催眠治疗的一些基本知识就不再赘叙了,有兴趣的读者可点击回看以下两篇文章:
在我们接诊过的患者中,不少人自称以前也接受过催眠治疗,有的说有用,有的说没用,甚至个别患者称也接受过催眠下创伤修复,但是没有效果。
再仔细一问,便发现他们所接受的“催眠”五花八门,有比较传统的、常规的,也有比较深入有效的,但也有非常荒谬的,比如说催眠之前要服用药片、催眠就是睡着了等等,令人哭笑不得。
而且,很多人对“催眠”的理解很单一,以为大家所说的催眠都是一样的,并未意识到催眠有很多种不同的流派和方式。
所以,虽然社会上很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号称其使用的是“催眠治疗”,但其实并不一定真的是催眠,甚至有可能是偷换概念,有意无意地打着“催眠”和“创伤修复”的幌子欺骗患者和家属。
今天便想借这篇文章想谈谈很多患者、家属都很关心的问题:
社会上现存的“催眠治疗”主要有哪几种?
它们到底有没有用?
患者和家属如何理性选择?
如何识别有误导、甚至欺骗成分的“催眠”?
催眠的定义及常见治疗方法
在具体介绍常见的几种催眠之前,先与大家探讨一下催眠的定义,或者说必备的特性。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对“催眠”的统一定义,不同的机构和催眠治疗师的说法不完全一致。
比如,美国心理协会(APA)曾经将催眠称为“一种专注的意识状态,在该意识状态下出现对周围注意力的缩减,对暗示的增强”。但这个定义过于抽象和粗糙,无法整合所有催眠学派的内涵。
相比之下,我更认可现代催眠学大师艾尔曼对催眠的解释:催眠是一种绕过个人批评能力而产生选择性思考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个人认为,催眠状态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二是其必须暂时放下或者绕过批判性思维。
知道这两个特性非常重要,这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临床催眠,以及怎样更好地进入催眠状态。
而催眠状态有分为好几个层次,有多种分类。现代脑科学早已证实,大脑处于不同的状态时,会产生不同类型脑波,按照意识清醒的程度依次为:Beta波,Alpha波,Theta波与Delta波。
Beta波属于意识层面的脑波,我们清醒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Beta波为优势波的状态,大脑活跃而警觉。认知行为治疗就是在这个层面进行的,此时接受治疗的个体具有明显的批判性思维。
Alpha波是介乎于清醒和催眠状态之间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深度放松,又或是浅度催眠的状态,身体放松而内心宁静。我们平时闭上眼睛,放松心身,或者进行冥想、发白日梦的时候,一般就处于这种状态。
在下一级Theta波,意识脑波的活动大量降低,个体处于更加深层的状态,已经属于真正的催眠状态,可视为中深度催眠状态。此时身体十分放松,大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外界的信心呈较高的受暗示状态,批判性思维已经非常弱。
最深的深度是Delta波,意识脑波的活动极低,大脑的接受性比上一级更加强,我们临床实践发现,这种状态下更容易发现其内隐记忆层面的记忆,脑海中甚至会出现画面像放电影一样,细节和感受十分真实而清晰。我们认为这是深度催眠状态。
有了以上这些关于催眠的基本认知,接下来就能介绍不同的催眠形式了。据我了解,以及结合大量患者、家属的详细反馈,目前国内外心理咨询或者治疗领域最常见的催眠治疗有4种。
第一种,催眠下暗示治疗。这是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所学习的催眠方法,主要通过语言的引导或者肌肉的渐进式放松法等,把个案带到Alpha波的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这种状态,不同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说法不同,有的说这就是催眠状态,甚至说这就是深度催眠,有的说这只是深度放松。
但根据我上面的介绍就可以看出,这种状态绝对算不上深度催眠状态,只能说是浅度催眠,或者说是深度放松的状态。
如果心理咨询师简称这就是深度催眠,那可能是故意误导,或者是因为其对催眠缺乏全面的认知。
接着,到达这种状态后,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会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进行暗示治疗,比如让其想象能够引发积极情绪的场景(比如常用的大海、草地),然后给予某些积极的暗示。
比如,如果想令个体增加自信心,以下就是较为常见的暗示引导词:
“你现在更加自信,你过去所有的恐惧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的感觉,从现在开始,你每次的微笑都将增加你的自信,能自如地与别人交流……”
“你面前的黑板上,写着代表你过去的自我的字,愤怒,失败,恐惧,懒惰,我要你拿起黑板擦,擦掉这些字……拿起粉笔,写下自信、快乐,动力……”
又或者,针对有高空恐惧症的,有的治疗师会采取以下这样的暗示:
“当你身处高处时,你感到非常平静和快乐,对高空的恐惧已经消失了。想象你自己在飞机上,感到非常快乐和平和……”
还有流传很广的“下心锚”技术。比如针对情绪焦虑的患者,催眠治疗师可能会这样暗示:
“当你双手触碰在一起的时候(触发方式,即心锚),你会感觉很平和,很平静”
这样多次反复,希望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再出现焦虑情绪时,这个“心锚”可以被激活,其双手触碰在一起,马上感受到平和的感觉,这类似于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
总而言之,这种的引导词有很多形式,各种各样的技术;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个体的问题设计不同的暗示场景,不断反复。
显而易见,这种催眠治疗的操作难度较低,可复制性强,很多人多加练习,多准备几个不同的脚本,基本都能学会了。
而且,因为这种催眠不涉及创伤修复,催眠程度浅,因此没有明显风险,安全性高,几乎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于是便成为了最常见的、最普遍的催眠方式。
那么这有没有用呢?应该说还是有的。大部分个体在这种催眠中会感到很放松,做完后有轻松感,甚至有愉悦感,所涉及的问题确实有所减轻,比如马上感觉更加自信了,充实了。
可是,这样的效果往往不持久,多数人很快就消失了,尤其是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而言,效果十分表浅,就像是在伤口上涂了一层止痛膏,治标不治本。而且,反复重复多次以后,效果很可能逐渐减退,患者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第二种,催眠状态下认知治疗。
首先,也是把个体带到Alpha脑波状态,浅度催眠或者说深度放松,然后在这种状态下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比如,引导其识别自己的不良思维模式,学会觉察,改变对待事物的错误认知,从而改善情绪。
虽然说这个方法叫做“催眠下认知治疗”,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催眠,其本质上还是在意识层面上进行干预。因为在接受认知治疗时,个体必然需要思考,需要与治疗师讨论,也就必然会产生批判性思维。
我在前面说过,催眠状态的必备特性之一是暂时放下批判性思维,或者绕过批判性思维。可这种方法里,个体仍有批判性思维,这就决定其无法进入真正的催眠状态。
可以说,这种方法的“催眠”程度比催眠下的暗示治疗还要浅,更加像是一种放松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如何,有学者认为这是第三代认知行为治疗的流派之一,认为这是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的升级迭代。客观而言,这种方法较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更好一些。因为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虽然个体仍有批判性思维,但相对较弱,更容易接受治疗时的观点,而且大脑形成新的认知记忆更深刻一些。
不过,很明显,这种方法还是与创伤修复没有直接关系。
第三种,中度催眠下创伤修复。这里指的不是本机构的催眠修复,而是指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催眠经验丰富、技术较高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懂得将个体带到较深的催眠状态,并处理心理创伤。
这种催眠状态至少要达到Alpha波状态,多数会达到Theta波,处于中度催眠状态,个体注意力集中,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绕过批判性思维,尤其是患者对催眠治疗师非常信任的时候。
然后,治疗师引导患者重回外显记忆层面的明显创伤事件中,再进行处理,比如释放负性情绪,建立积极的认知和态度,处理情景等等。
这种治疗确实属于催眠下创伤修复了,总体的治疗效果确实比普遍的心理治疗更显著,更深入。
不过,为什么我说的是“明显的创伤事件”呢?因为这种方法处理的创伤记忆一般是个体能在清醒时想起来的不良经历,即外显记忆层面的创伤记忆。治疗前,治疗师往往会提前与之沟通,得到理解和认可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催眠和治疗。
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因为往往难以触及内隐记忆层面的心理创伤和其它病理性记忆,创伤无法被全面激活,治疗也就不够全面,这是其局限性。
其实,目前能做到这个层面的催眠治疗师在国内已经是凤毛麟角,需要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因为处理创伤必定是有风险的,可能引起个体较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甚至失控。如果处理不当,不但没有修复,反而会强化,甚至引发急性情绪崩溃,需紧急送院治疗。
如果患者、家属选择这一类催眠治疗,必须慎重,尽量选择个案多、经验丰富的,其团队中最好有精神科医生,以应对极端情况出现。
第四种,就是我们晴日心身医疗创立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
本机构的模拟深度催眠治疗场景
这种催眠的程度至少达到Theta脑波,甚至到达Delta脑波状态,可以比较容易激活个体内隐记忆层面的的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等病理性记忆。
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时已经不记得曾经遭受的心理创伤;又或者觉得已经过去了,不再有影响了;或者只记得事实的某部分,会容易导致患者认为当时都是别人对自己造成伤害,而自己完全是无辜的。但在深度催眠下发现,其实创伤的全貌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比如,有个15岁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只是清晰地记得父亲曾经毫无缘故地暴打自己,便将责任都归咎于父亲,对父亲恨之入骨,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但当在深度催眠下回到那次被父亲暴打的情景中时,他才发现事实背后的的真相。原来,其父亲因为工作压力大,当天回到家时非常疲惫,神情憔悴。患者则在客厅与表哥聊天,两人一起骂表哥的老师,骂得非常难听。
这时,父亲有些生气了,认为这样骂老师是不对的,就过去制止,说“你们不能这样骂老师”。但患者完全不屑一顾,还在飚脏话。父亲非常生气,就动手打了他。
在接受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之前,这个患者对父亲打他的原因完全不记得了,但内隐记忆激活后,他才意识到自己也有不对。所以,做完治疗后,不仅这个创伤得到了修复,也促使他加强了自我反省能力。
可见,这种催眠治疗的深度更深,个体的心理创伤的激活程度更大,其情绪的反应更加强烈和复杂,对治疗时和团队的要求也就更高。后续有机会,我再继续撰文介绍这种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所谓的催眠治疗与创伤修复都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只能勉强算是催眠。第三种和第四种属催眠下创伤修复,但技术要求很高。
艾瑞克森的自然催眠法
在此还想再谈一下艾瑞克森的自然催眠法。
艾瑞克森被誉为现代催眠学之父,可以说是其将催眠治疗推到了大众面前,令催眠具有了科学心理学的意义。
现代催眠学之父艾瑞克森,图片来源于网络
艾瑞克森是催眠的天才,他的方法很特殊,与其它催眠方法很不一样。以上提到的催眠方法,包括我们机构的催眠都是有一定的引导程序,个体必须接受、并配合这种程序,才能进入催眠状态。否则,就无法接受催眠治疗。
但艾瑞克森是不知不觉中就把个案催眠了,即使个案有抗拒,艾瑞克森都能将其催眠,甚至利用这种抗拒进行反向催眠。就像是武林高手,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这种技术是很难复制的,一般人学不会,这与艾瑞克森的天赋、小儿麻痹症的特殊经历和超乎常人的观察力有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相关书籍来看。
所以,艾瑞克森和他的催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市面上号称的“艾瑞克森式催眠”,据我所知多数是皮毛,缺乏真正的技术。
当然,艾瑞克森的催眠也有局限性,他无法激活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当然,这与当时的科学水平有关,艾瑞克森已经于上世纪80年代去世。那时的脑科学远没有现在发达。如今的病理性记忆、记忆再巩固理论等科学心理学理论的提出也就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
另外,不得不提醒大家,有些机构所谓的催眠明显是假的。有一个患者告诉我,她曾经在韩国接受所谓的“催眠治疗”。一进去,治疗师就给她一颗药片服下,然后放着音乐,她就睡着了,大约1小时后,她醒来后治疗师告诉她“已经处理好了”,让她结账走人。
这不可能是催眠,催眠从来不是让个体入睡,催眠状态下人是有意识的,希望读者们要注意识别。
总之,很多人对催眠的理解很片面,尤其是受到催眠舞台秀的误导。一部分人认为催眠太神奇了,只要咨询师或治疗师一说是“催眠”就盲目地膜拜;有的则认为催眠过于神秘,是不科学的“骗术”。
科学心理学和脑科学已经证实,专业的催眠确实是一种科学的临床治疗技术,只不过不同治疗师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再加上不同个体的感受性不同,这都会令催眠治疗的效果有所不同。
我们机构的催眠治疗技术目前仍难以复制,但我们仍在不断研究和总结,我相信有朝一日,当技术发展到某个高度时,我们能找到普及和复制的方法,令更多患者和家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