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66,启明村龙王庙
沿金海路一路向东,过九号线终点曹路站,再向东1公里多,是龙王庙,属于曹路镇启明村。
启明村民宅,好像都是美丽庭院
启明村1号的龙王庙
1990年版《川沙县志》记载的龙王庙:
位于九团五甲(今龚路乡启明村)。相传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二年(1876年),在庙的左边增建了钦公祠。庙祠联楹,祠左庙右(注:县境六、七、八、九各团,钦公塘内侧均建有钦公祠,祀南汇知县钦琏。逢农历十月十五日,有钦公会,乡民沿塘设场迎神,观者云集)。光绪八年、民国七年曾集资修葺扩建,有庙屋20间。现为红卫小学校校址。
志书记载的位置是正确的,因为庙中奉祀九团城隍。
《上海老地名》上册“钦琏与钦公塘”一文(第250页)提到:“建国初在蔡路青墩北(八团六甲)的龙王庙,有钦琏塑像,辟祠祭祀。”也许有问题。
百度龙王庙词条:“1988年,小学搬出,大殿经全面修建,并将庙、祠合一,称龙王庙。1990年10月18日重新开放,恢复宗教活动。”
大年初二,庙中香客不多,我敬了香烛后,步入各个神殿参观。主殿中的道长很友善,有问必答。钦公塑像位于龙王东首的第二位,中间隔了东岳大帝。
钦公与龙王之间是东岳大帝
龙王为本庙主神,居于中间的主位,金阙至尊也表明他在此的地位。不像三元宫中,龙王与关公挤在边上的辅位。我询问前面二个牌子一样的装置是何用途?道长说是他们做法事时,用来遮人耳目,而做法事的乐器就直接挂在挡牌的后面,真是实用(在)!
龙王西首第一位是杨府大神,道长说是北宋杨家将的那一位,他戴的是宋代的官帽,上海也有几个杨爷庙、杨侯庙,我一直不知道是哪位杨,看起来可能是杨老令公一系。
杨继业的边上是关公,有点不适时宜地想起关公战秦琼,赶紧收摄心神,不能胡思乱想。
东厢为城隍殿、西厢为鲁班殿,向二位大神致意后,我转去大殿后面。
后殿各路神仙有欧阳文宗和夫人、天妃圣母、秦王大神、九团城隍以及钦公夫人。转到东偏殿,遇到袁氏观音、刘猛将、龙王诸神的塑像,然后见到(我认为的)三官。
雷伟平博士的论文《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第五章《介于官民之间的中间型下的复兴与发明》,副标题为“以浦东地区民间三官崇拜为例”。
城市化的背景下,上海乡村社会转型加速,当旧的三官崇拜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状况时,传统的发明就会出现。这一发明是三官崇拜地的普通百姓通过与官方体系内的道观庙宇的住持商议,将处于某村的三官神像放置到官方体系内的道观庙宇, 由此老百姓在失去原有信仰空间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供奉三官神的神圣空间。
有两种方式重置三官神像,一是同地重置;二是异地重置。
根据雷博士的田野调查,浦东地区有两处是异地重置,分别在张江镇的B村、合庆镇的C村。
关于张江镇B村,论文引《浦东老地名》下册第121页,指明为张江镇三联村。三联村种植红菱已有100多年历史,其下属张桥生产队,有红菱村之称。民国年间,种菱农民集资修建了一座三官堂,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因浦东地域有多处三官堂,遂称其为红菱三官堂。
《张桥镇志》“镇域内寺庙庵堂分布表”,三官堂位于三联村张桥队,状态为已拆除。
雷博士文中接着说:
据该村的老人回忆:三官堂在1990年代拆迁的时候拆掉, 里面曾供奉三官老爷、杨老爷,有5间房子,庙里曾有一个尼姑新珍,后为村里的五保户,已经去世。以前逢农历正月七月十月二十七日三官生曰。文革时期,在破四旧时庙废,后来到1975年左右,老百姓出钱重新修缮。在90年代拆迁的时候, 当地百姓把三官老爷放到龙王庙, 在曹路镇启明村龙王庙1号。
当问到为什么要放到曹路镇而不是放到当地官方体系内的庙宇时,有当地老人说是他们当时有人认识龙王庙的住持,在商量之后,就将三官老爷放到了曹路镇的龙王庙。当地人对于庙的属性并不在乎,他们关心的是只要在拆迁后能有地方让他们烧香拜神即可,对于庙宇的性质,回答确实很模糊。
本想找道长问问三官的事,正好有几个人找他谈什么事,看着是官家的人,我想就别提这壶了。
从庙里出来,边上就是东川公路,昔日的钦公塘。我得找地方吃午饭,然后再骑40公里回家去。
钦公塘内(西)侧的浦东运河,用于保护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