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蝴蝶效应”吧!用上这些高级又冷门的「效应」,作文再提5分不为过!
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提出,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其实这是一种主观验证,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理由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告诉我们: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来效率一直未上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红皇后效应一词由美国生物学家范·瓦伦提出。这个词源于童话《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所说的:人必须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因为我们在努力成长学习的同时,优秀的人也在拼命充实自我。由于大家水平都被拔高,所以不管我们平时有多拼命,大家的相对位置基本不变。例如在一个优秀的班级,大家都在用功,我们想有所攀升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加多的汗水。
剧场效应最早由卢梭提出,概括以巴黎为代表的整个文明生活状况,现实生活中的剧场效应指的是人们的生活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人在观剧和被动演剧的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抛弃了自我。例如,剧场观影中,一个人率先破坏秩序,众多跟风者无言支持,观众一个接一个站在凳子上观影,如此循环。该理论劝诫人们不要盲目跟风。
“刺猬法则”源于生物学家的一个实验:把数只刺猬放到寒冷的户外,它们为了取暖而相互靠拢,又因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刺而分开。在反复多次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可取暖,又不被刺伤。“刺猬法则”指的正是这种“亲密有间”、恰到好处的关系,既对彼此有帮助又不让对方受到伤害。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心理学家研究的发现,窗户破了一面玻璃,人们会觉得本身就是破窗,再破一点无所谓,所以就会彻底抛弃它,让它破到底。启示: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就很难改掉了。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这个注意力的时代,特色就是旗帜,突显才能发展。
在某个利益群体内,某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做的努力,集团内所有人都可能得益,但成本则由这个人来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也就是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充斥市场。该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自然资源的消耗,会随利用该资源之技术的改进而加快,因为技术改进会使下游产品价格降低,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此悖论揭示,本想借科技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结果却加剧了资源的耗竭。如小排量汽车省油,但省油使开车人更多,石油消耗总量更大。
因为逻辑不严谨,无意间遗漏了很多样本,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合理。比如,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幸存的轰炸机中,机翼中弹的数量很多,而机身中弹的却很少。因此人们认为应该加固飞机的机翼。其实不然,就是因为机翼中弹多还能飞回来,所以机翼中弹并没有影响飞机返航;而机身中弹的少则说明了子弹打中机身对飞机的影响更大,导致飞机不能返航。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巴莱多偶然注意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市场规律,比如,在日用品市场,20%的强势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