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里的科学家(一)中国古代篇 - 美篇
2019.08.05 春风化雨高山流水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河北邢台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他修订的新历法《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蔡伦(?-121 )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公元88年,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
孙思邈(541-682),陕西铜川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记录,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开展医学活动,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沈括(1031-1095), 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1080年,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
贾思勰,生平不详,山东寿光人,北魏曾任高阳郡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公元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山西运城人,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任为蜀郡太守,李冰治水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黄道婆(1245年-1330年),上海徐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清代时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流落崖州,以道观为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松江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
张衡(78-139), 河南南阳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祖冲之(429-500),河北涞水人,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僧一行,本名张遂,汉族,河南南乐人。唐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父檀,武功令。他是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他还是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春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扁鹊(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被尊为医祖。
刘徽(约225-约295),山东滨州邹平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苏颂(1020-1101),福建厦门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出身闽南望族,于宋仁宗庆历二年登进士第,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相。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宋应星(1587-1666),江西奉新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膏液》、《陶埏》、《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五金》、《佳兵》(兵器)、《丹青》、《曲蘖》(酒曲)和《珠玉》。
宋慈(1186-1249), 福建南平人,南宋著名法医学家,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一生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后担任四次高级刑法官,长期的专业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经验。他参以实际经验,著有《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它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本书5卷53目,约7万字。《条令》目下辑有宋代历年公布的条令29则,都是对检验官员规定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其余52目,内容大致可分三方面:1、检验官员应有的态度和原则;2、各种尸伤的检验和区分方法;3、保障和各种救急处理。
徐霞客(1586-1641),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他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尝尽了旅途的艰辛。他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
郑和(1371-1433),云南昆阳人。明朝太监,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明成祖朱棣升任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他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明代称之西洋。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