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深厚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和历史事件
费县隶属山东临沂,地处山东省中南部,面积1660.11平方公里、人口85万, 是临沂的卫星城、后花园、水源地、能源基地以及科教重地,还是临沂城市规划区的一部分。
费县历史悠久,上古为东夷之地,春秋称费邑,战国改费国,西汉始为费县,是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故里,素称“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近代为沂蒙革命老区,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即诞生于此。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积淀深厚,是费县的一大特点。上冶镇翟家村、朱田镇兴富庄村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和新桥镇西西蒋村、方城镇古城里村等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至迟在公元前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此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费县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费县素有“学道名区”之称,春秋时期孔子的著名弟子“笃圣”闵子、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明代监察御史王雅量、大学士张四知等的祖籍均在于此,被誉为“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文明的深厚内蕴,使其保存在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调查,目前费县的古遗址、古墓群近900处,古建筑30余处,古树木近百株。已普查的古文化遗址有525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4处,县级58处,县内重要文物保护点181处,古树保护单位25处。馆藏文物8000余件(县文管所馆藏2500余件,另近5500件被省考古研究所保存),其中国家级文物数十件。
(一)文物古迹
1、古遗址
(1)上冶镇翟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 南北长约60米,宽约40米,文化层厚0.7米。出土文物证明此地分属大汶口文化中前期和商周时期文化遗存。
(2)朱田镇兴富庄大汶口文化遗址 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新桥镇西西蒋龙山文化遗址 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80米,文化层厚约5米。
(4)城北乡崮子商代遗址 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40米,文化层厚4余米,出土文物多为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文化遗物。
(5)朱田镇苑上商周遗址 长60米,宽40米,高出平地约10米,表面及横断面有残陶窑、灰坑和大量残陶片、贝壳、木炭、灶土等。
(6)费县故城遗址 费县故城遗址,地处上冶镇西毕城、古城、宁国庄一带。南东两侧邻浚河。城址呈“椭圆形”,北墙长954米,西墙长2170米,南墙长1007米,东墙长1935米,现存有“季桓子得羵羊之井”、“季桓子井”碑二幢,分别为清嘉庆年间和乾隆年间所立。据《国语、鲁语下》记载: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有羊焉。使问孔子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也”。井已填平,址尚存。故城遗址主要为春秋至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城内文化堆积一般在2米左右,曾出土“半两”钱范,“千秋万岁”瓦当,铁犁范,铜镜,铜剑,铜鼎,铜戈,车马器,陶罐,陶盆,陶盂,陶鬲等。此外尚有祊城、防城、许由城、鲁郎城、翼城等古城遗址5处。
2、古建筑
梁邱清真寺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遭兵火,1868年重修扩建。民国初年,又扩建为南北两院。“文革”时又遭破坏,损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多次拨款、驻地村居出资、回族群众及社会各界捐资,先后于1983年、1986年、1999年、2002年重修。现寺院占地面积2275平方米,主要由礼拜大殿、讲经堂、沐浴室、门楼等建筑组成。另外尚存的古建筑有费城镇岩坡村西明代凤山桥,此为古驿道;汪沟镇闵家寨闵子祠;上冶镇驻地东枕流亭;1894年德国神甫建塔山别墅;大邵庄古建筑院落等。
3、古墓葬
(1)刘家疃画像石墓 位于费县城北乡刘家疃村西北约500米的高地上,东距浚河约300米,东北距石沟拦河闸约150米,西南方向距乡驻地约3500米。墓地地势高起,西高东低,周围为现代墓地。1965年,山东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工作,墓门向西,由前、中、后三室和左右两耳室组成。东西长达7米多,南北宽约4米,内有石刻30块,画面38幅。除斗柱及中心支柱为阴线刻外,均为平面减地突起之高浮雕。画面内容有狩猎图、亭台楼阁图、奇禽异兽图、车马出行图、乐舞百戏图、社会生活故事等等。现封存保护。
(2)颜林 三国魏时,“复圣”颜回24世孙颜盛自曲阜徙居于费县诸满“孝悌里”。盛及子钦,孙默,曾孙畿、辇等死后均葬于此,是为琅琊颜氏祖茔。唐代颜杲卿、颜真卿殉国后,在此建“二颜墓”。北宋元佑六年,哲宗“诏沂州费县颜真卿墓载入祀典”。“文革”期间,古柏巨冢被毁,1996年复修。2003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古墓葬尚有:翟家村古墓群、古城(即鄪城)周代墓群、台子沟古墓群、黄泥崖古墓群、西鄪城汉墓群,牛头山汉墓群等古墓群。
4、古石刻
(1)兴盛寺造像碑 北齐武平三年所立,原立于诸满村北兴盛寺内(今在诸满中学院内)。碑身高2.4米,宽0.51米,厚0.27米,龟趺。上部四面有佛教人物造像32个,下部四面为碑文。
(2)胡阳镇城头村城头寺(原名福胜寺)四面造象碑 隋开皇六年立,高1.9米,上部四面雕有佛像十三尊,下部四面刻文。
(3)上冶镇季桓子井碑 共两通。一为乾隆年间知县骆大俊立,面刻“季桓子井”4字。一为嘉庆年间督粮道员孙星衍知县郭志清合立,面刻“季桓子得羵羊之井”8个字。另有:宋元佑七年所立费城东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拓和新立复制碑立于原址;宋嘉佑七年苏唐卿篆书《醉翁亭记》碑拓;方城镇《颜林》碑、《双忠桥》碑;著名书法家舒同“许家崖水库”大字碑等。
5、古文物
县文物管理所共藏有历年出土文物计2505件。其中动物化石17件、石器56件、陶器155件,铅器216件、铁器5件、玉器50件、金银器21件、瓷器268件,字画17幅、古籍1700册。其中徐子氽鼎、郢爰、错金莽币都是珍贵文物。
(二)历史事件
1、王俊起义 明朝崇祯十四年,在李自成起义影响下,以费县梁邱人王俊(又名王肖武)为首,占领富贵顶、吴王崮、几辈崖、胜山、花盘山、神山等山,活动于费滕峄交界处,联合峄山焦二、河南榆园军等起兵反明,号称九山王。清兵入关后,联合兖州明藩王抗清,坚持武装斗争,至顺治八年失败。被史学家称为著名的江北农民起义代表,《辞海》有专条记载。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九山王”一文,即指此事。
2、幅军起义 1853年7月,费县开始出现响应太平天国革命的幅军起义,此后日渐增多。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安徽捻军影响,起义全面爆发,较著名的有侯孟刘平部、云谷山刘双印部、费县岐山孙化祥、刘淑愈部。起义军占据临沂、费县、郯城、峄县、滕县边联地区,修圩筑寨,抗拒清兵,武装斗争达13年,后在僧格林沁部镇压下失败。参加幅军起义的费县进士刘淑愈,被史学家称为亘古未有。1985年曾在日本东海大学学报登载,名扬海外。
3、大青山胜利突围 大青山位于蒙山东段,在费县、沂南两县交界处。1941年11月,日军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扫荡”,号称“铁壁合围”。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学员和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的后方机关,被包围于大青山西侧梧桐沟和梨行沟内,情势十分危急。30日拂晓,抗大校长周纯全,临危不惧,沉着指挥一分校五大队部分武装人员掩护各部突围,全体人员喋血沟崖,冲过河滩,进入西蒙山,在突围战中,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等近千人壮烈牺牲。《巍巍大青山》一书记载了这次突围战的详情。
为纪念革命先烈,1997年,临沂市委、费县县委和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战地建纪念亭一座,纪念碑一通,将当地学校命名为抗大小学、抗大中学。目前,正在建设一大型纪念广馆,已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柱子山战斗 柱子山,又名冠石山,在费县城南20公里处,四周山峦起伏延绵。在抗战时期,柱子山东曾驻有伪十军刘国祯部,柱子山西驻有闻名全国的土匪头目刘黑七(名刘桂棠)部。刘黑七从东北返回老家锅泉(今属平邑县),成为国民党新编36师,后投敌当伪军,盘踞柱子山西各村,危害群众。鲁南军区根据罗荣桓司令员“务求全歼”的指示,组织武装于1943年11月15日晚,长途奔袭,一夜激战,将刘黑七及所部歼灭,取得巨大胜利,在全国引起反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反复播放胜利消息,《解放日报》发表《山东军民反扫荡胜利》社论,山东军区特令嘉奖参战部队,击毙刘黑七的战士何荣贵荣获甲等战斗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