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江苏·澄湖
吴国建 摄
吴江地处太湖之东,属太湖下游地区,地势低洼,域内有大小湖荡数百个,民间称之为“千湖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太湖。此外,江苏省苏州市平望镇的莺脰湖据传为范蠡泛游的五湖之一,历朝文人雅士云集;苏州市芦墟镇的汾湖地处古吴越交界之地,自古就留下了“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吴江”的历史疑问。与众多的名湖相比,澄湖似乎更显默默无闻,始终处在吴江最北部的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任岁月流逝,任风起云涌,安安静静,鲜少有人关注。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宋朝之前的所有史料中,均未曾出现“澄湖”之地名。但在《宋史·河渠志》中,澄湖却被列为南宋乾道年间(1166年—1173年)秀州四大湖泊之一。这不免给人“澄湖乃凭空而出”的感觉。
千年传说 神秘莫测
一湖一世界。每一个湖荡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澄湖也是吴江千湖之一。澄湖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中区和昆山市三地交界处的一个湖荡,又名“陈湖”,也称“沉湖”。
近千年来,澄湖周边一直流传着这一带地面沉陷为湖的种种传说,昆山、吴中区以及吴江屯村等周边各地均有此传说。这些传说基本情节大同小异:一个孝子出于好奇,把鱼血涂在石狮子的眼球上,地面便开始沉降,洪水泛滥,这个孝子带着老母亲拼命逃,边逃边喊:“老天爷饶了我吧,救救我的老娘吧!”老天爷念其孝心,大地不再沉陷,洪水停止追赶。母子俩终于逃得性命,附近百姓也免去这场灭顶之灾。地面沉降处便成为一个湖泊,即今天的“澄湖”。
据记载,1934年大旱,澄湖水位大幅降低,湖底的古街形迹清晰可见,陈州府前的马台露出水面,当地渔民施顺高的渔船曾经停靠在马台旁,并走上马台纳凉。而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广记》也载此为陈县:“有狮眼流红之说,事实近诞。”由此看来,这一传说的传承年代久远,虽属一代代口口相传,但若去除其夸张部分,应有一定的可信度。
若依民间传说,澄湖湖底原本是陆地,而且是陈州城所在地,是旧时民众长期聚居之所。而后被洪水淹没,成为现今的湖泊。
史海捡拾 迷雾半开
抛开民间传说,再来看地方志书中的相关记载,也有不少地方史料谈及此事。
《吴县志》中有“陈湖,相传本邑聚所陷”一说。
《吴郡甫里志》则载有“陈湖,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等文字。
《太平广记》载此地原为陈县:“然当水涸时,底有街衢、井穴历历可见,余如上马石、墓道、田亩不胜枚举,且有拾得铜锣、铁链及器皿什物者。”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沃,水绝。去县五十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澄湖湖畔寝浦禅林寺内,一座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铸钟上刻有“天宝元年地陷成湖”的铭文。
北宋郏亶在《水利书》中记载:“今苏州除太湖外,止有四湖。常熟有昆、承二湖,昆山有阳澄湖,长洲有沙湖。是四湖者,自有定名,而其间各不过十余里……”郏亶是昆山人,在他的记载中,说明当时还无澄湖。但之后的《宋史·河渠志》中,却明确记载了澄湖一地。这说明澄湖应出现于北宋末期至南宋前期这一历史阶段。
繁杂的地方史志,常常仅以寥寥数字记载澄湖,总给人似明似暗、隐隐约约的感觉。
古老遗址 走向何方
世事无常,桑田变沧海。
曾经繁华热闹的家园而今成了唯有清风相伴的一汪湖水,不由让人思绪万千:澄湖的前身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文明高度?澄湖是如何沉陷而成的?澄湖的湖底究竟还藏着哪些宝物,又究竟储存着怎样的古文明符号?今天的我们如何通过水下考古揭开其神秘面纱、还原其历史原貌?
记得一个有关“云南抚仙湖底可能存在水下古城遗址”的新闻曾轰动一时,虽至今未能形成确切结论,但这一新闻却让抚仙湖从此名动天下;而浙江千岛湖湖底存在一个因建设水库而人为淹没的淳安古城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距今年代不远,却仍然吸引着众多世人的好奇之心。由此看来,大凡淹没在水底的文明遗址,都披着一层浓郁的神秘色彩,总会吸引人们眼球,让人欲罢不能、遐思万千,同时也彰显了“水下考古”的魅力所在。
澄湖的湖底,同样蕴藏着一座横跨数千年时光的水下文明遗址。
作为不可再生且又十分稀缺的文明遗址,千百年来,澄湖的湖水既淹没了它,但也很好地守护着它。而今,既期待着这一神秘瑰宝能够“浮出水面”,却又担忧着一旦“浮出水面”后,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它。
澄湖湖底遗址,你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