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者的贡献

鲁迅论陶渊明,有一段著名的话:“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是一个人,倘有可取,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概而括之,即,平和的人也有愤怒的一面。
 

尤其在中国,有哪个文人是真正平和的哟。

都是先愤怒,然后才不得已而慢慢平和起来的。愤怒死得快,要想继续活下去,只好平和。

鲁迅说,“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这我不同意。我认为陶渊明最终还是想通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就是他的思想成果。
  

庄子肯定也曾经是个“愤青”,《秋水》中的一个小故事就足以说明: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把权贵骂成是死老鼠,够狠吧。
  

庄子想通了之后,比谁都潇洒,他留下的《逍遥游》《齐物论》安慰了历代的失意者。
  

辛弃疾文武双全,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多大的气魄!但也是一辈子坎坎坷坷,一点也不如意,“可怜白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