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荒马乱
二战结束已超过60年了,但“兵荒马乱”仍未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逝。
林慧萍有一首很动听的歌《可以勇敢也可以温柔》,其中有一句:在这男欢女爱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面对男欢女爱,谁都很难做到心如止水,“兵荒马乱”是应有的情节。这样的“兵荒马乱”,是艺术的源泉,是生命的激情和活力的证明,将和人类共存亡。
有另一种“兵荒马乱”,让我们很羞愧。
陈丹青说,国人只要有三个以上,或排队购买某物,或紧急状态需要撤离,或路上塞车,就会出现兵荒马乱时的神态。
据他所知,“9·11”事件发生时,美国世贸大厦的人员撤离,和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情形相似,妇女儿童先行,众人井然有序,相互谦让。陈丹青分析说,这是社会动荡、物质匮乏给国人打下的深刻烙印,形成了集体无意识。
陈丹青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这种分析只能解释过去,而不能指向未来。
中国人真是苦命,像蚂蚁一样辛辛苦苦地忙活了几千年,至今才只有一部分人暂时免去了冻馁之虞。
生存是第一要义,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这确实没有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为自己争取一个活下来的机会,实在不必苛责。但是,如今的“兵荒马乱”,却不是争取生存权可以解释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塞车。本来,如果有秩序地通行,通过一个狭窄路段的时间不会太久,但就是有人自恃车技高明,硬要往前挤,结果到最后大家都走不了,俨然一幅兵荒马乱的景象。
这不是生存权的问题,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过度自私。
我觉得,聪明反被聪明误和过度自私是造成我国目前很多问题的根源。
没有优质的精神生活,也是“兵荒马乱”的原因。
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牧师为即将赴死的人祷告,祈祷他们到了天国,天父会为他们一一拭去脸上的泪水,尘世的痛苦会得到圆满的补偿。有优质精神生活的人,对生死,对物欲,会看得比较通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