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
在应对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时,决策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追溯问题的本源并做出最有价值的决策?今天推荐的文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通过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更好地解决问题。
付诸行动的背后,实际上是在做什么?
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探索客观规律。
无论是谁,都要通过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再利用规律、符合规律去获取想要的。
那何谓两个方向?
比较浅层的思维模型大致可以解释为:通过怎样的态度或角度去看事情,进而帮助更好的理解规律、解决问题。
1
「向外探索」
向外,意思是自身之外,目的就是认识世界。所以也可以称为“探索世界的底层逻辑”,或“底层算法”。
向外探索的概念认为,世界(宇宙)中存在N条决定一切的法则,而现在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并且,如果想做的更好,就需要拟合它。
1)规律的抽象层次
宇宙法则.....听上去像是“万有引力”?或什么“超对称理论”这样的深奥理论吧?
它们只是其中比较底层的、高级的规律。导致的具体现象可能是多元宇宙这种复杂的理论,也可能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苹果落地砸到人”这样的现象。
这些客观规律之间,是有梯度级别的。有的高度抽象,有的则非常具体。
一般来说,越抽象越本质,比如物理公式。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把所有规律可以按照“抽象程度0-10”打分。
许多底层物理规律的抽象程度可能高达8-10分的程度,可以通过经典的纪录片感受。比如“粒子狂热“,讲述希格斯玻色子是怎么被验证、发现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它的抽象等级非常高,接近探索宇宙基本法则了。
而表达中等抽象级别的客观规律可能只有5-6分的抽象程度。比如“算法-现代生活的秘密规则“的BBC纪录片,讲述的是各种计算机算法,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更简单易懂。
如果看一部关于饮食减肥方法论的纪录片,找到如何吃东西最健康,那么它的抽象层级可能只有2-3分,每个人都可以看懂并应用。这些越具象的规律并非比抽象的更加低级,而是更加偏向于某个具体领域的运用,指导的范围更狭小。
2)在周围找规律
沿着底层规律往下递推,可能就会衍生到生态规律、气候规律,再到社会规律、经济规律...
到达微观后,可以是一件件具体的任务(Jobs)或者结果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
想要改善现有的结果,就要持续地对导致问题的本质发问,不断地去迫近问题的核心。
不断地问why是一种探寻客观规律、迫近客观规律的过程。
比如,能把初创品牌做大是因为对产品的抽象规律精准把握,并且遵循市场规律去发展。
这可以是以人为经验为主的规律。但需要明确它的抽象层次,适不适合作为实践的指导,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是否具体可行。
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由一条条本身互相影响和递进的规律规则着的。从数据化的角度来看,一切行为,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数据化。每一个细微的实体行为都可以被记录下来,这种记录也可以就像是在“贴标签”,方便做归纳总结。从商业层面来看,线下行为的线上化、实体行为的虚拟化、数据化,不仅有助于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实际上也在迫近客观规律,并帮助预测下一步。
向外探索,认识世界。这个方向与许多理论都不冲突。
多问为什么,进而刨根问底的提升抽象层次,更宏观的看待整个世界。
2
「向内探索」
向内探索的目的,是“认识大脑”。这不仅仅是那句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更要认识普遍人性。
向内与向外探索是完全分不开,哪怕在阅读这段文字的当下,是带有主观性的。这种主观性在任何情况下不会消失,只会增强或减弱。评价这种主观性的标准也多种多样,不能用简单的“好”或“不好”判断。因为这种主观性是难以避免的,就会导致被误导与蒙蔽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在科学方法中,人类想出了类似“双盲实验”的方法去解决“实验参与者本身带有主观偏见”这个问题:
1)那么具体探索什么?
「大脑 输入、处理、输出的方式」
输入处理输出,实际上是现代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简化,实际上这个过程很复杂,比如它更可能是接近下图这样的:
再具体点,是去探索这个过程中的弱点和盲点。
人性的弱点,虽然表现各种非理性行为上,但本质上还是来自认知层面的误区,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的构造决定的。
比如,神经科学家Paul Maclean曾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三脑理论。尽管现在看来并不完美,但已经足够有启发。
大脑不是被设置成这样,而是一步步进化而来,所以一些原始大脑的优良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比如遇到危险,爬虫脑会启动生存系统,迅速判断要不要逃跑。
比如遇到异性,杏仁核会启动情绪系统,帮助产生各种情绪。而且一般来说,这种情绪要么是正向要么是负向的,不存在中间地带 ——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容易出现误判。
总体来说,能够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最大差异在于人类的外脑部分。但有违常识的是,一般大脑极少启动这个部分,而是通过理性思考来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解决。
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种人类认知方式上的缺陷,而认知的盲点,是指天生所知的有限性。
正如Ray Dalio所说:“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多。而相比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也重要的多。”
同样,巴菲特也提出过能力圈的概念,要求人们在能力圈内投资:
芒格曾说过,多元思维模型就那么几百条,也不多。但他也承认: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方式。换言之,不是所有人都能搞得定那些深奥规律。
换句话说,面对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并且需要请教别人的情况,是必然存在的。然而,一旦夹杂进的情绪和自我,谦逊将远去。无论是向外探索还是向内探索,想要摒弃人性中的弱点都需要做到不耻下问。
2)找不同领域的规律
成功人士的方法论尽管备受追捧,但他们的原则、法则、规律不仅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有的时候容易让人陷入思考而不是行动。
为什么?
面对喧杂的市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基于背后计算分析工作所做出的一次次决策,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 —— 总结市场和人性规律。
所以,合理理解某些领域的成功原则,不要陷入纯粹思考的误区。
向内探索不是冥思苦想,自怨自艾或者沾沾自喜。好的做法可能是继续前进,观察、记录、迭代改进。
3
「总结」
向内探索、自我认知的程度,会非常影响向外探索的收益值。
反过来,向外探索的程度,也会是每一次向内探索的反馈器,就像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这个过程始终在运用认知和判断能力,这个过程越丰富,自然也更有机会看到真实的自己,并不断进化。
(本文转载自百闻不如怡见,不代表高瓴创投官方观点。)
GLV关于高瓴创投
高瓴创投(GL Ventures)是高瓴旗下专注于早期创新型公司的创业投资基金,覆盖软件与硬科技、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消费互联网与科技、新兴消费品牌等重点领域。高瓴创投寻找一切热爱技术、相信创新的创业者,我们希望成为创业者寻求融资时的first call,更期待能长期陪跑创业者的创业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