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泰国小视频看哭无数人: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一个人也能活下去

“妈妈,我吃什么呀?马上就快上课了,可我的午餐还没来,怎么办呀?!”

上课时间马上就到了,可儿子的午饭还没着落,我内心焦急如焚,边在车流中穿行,边打电话催促他:“你自己下楼去找“小饭桌”老师,自己将饭取回来。”

“妈妈,还是你帮我给老师打电话吧,我不知道怎么和她说。”儿子在电话那头,扭捏地不想自己去找,我气得忍不住大吼他一顿:“你真是吃现成的,吃惯了,自己不会想办法吗?!”

日常孩子习惯了被照顾,有了很强的依赖思想;然而,一旦照顾不周,他就没有了应对能力。宁可饿着,也不愿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

现在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依赖、等待、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表面上看是他们不独立,实质上却是他们缺少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成熟的母爱是放手。

妈妈有多舍得放手,孩子就越有机会获得独立。孩子有多独立,妈妈的教育就有多成功。

适时放手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

前几天,看到名曰《凤梨》的泰国小视频,深受触动

母女俩人相依为命,靠卖凤梨为生。

当女儿拿起水果刀,想学做事时,母亲没有出言阻止孩子,而是从篮中,重新拿起一个凤梨,一板一眼地放慢动作,为女儿做示范。

当女儿提议,卖自家冰激凌时,她没有阻拦女儿,而是尊重女儿的提议,投给女儿鼓励的眼神;

当女儿售卖无果,怏怏而回时,她没有责难,而是鼓励女儿去市场上看一看,让女儿仔细观察,学习别人的经验……

最终,女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成功地将凤梨冰激凌大卖,妈妈露出无比欣慰的笑脸。

正是因为妈妈舍得放手,让女儿吃苦,女儿才能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能力、提高技能,最终突破自我。

一位网友说的好:适时放手,给自己和孩子一些空间,不仅能让自己喘口气,还能给孩子探索成长的机会。

这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剧中的泰国女孩,名叫Achara Poonsawat,儿时的经历,激励她一步步走出贫困,最终考上了泰国最好的大学,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歌德曾说,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我们总希望孩子的一生,能所遇皆坦途。但现实是,他们的人生多的是我们无法预料的风雨。

适时放手,就是给孩子插上逆风翻盘的翅膀。

父母懂放手,孩子才能生活学习“双独立”

先生忍不住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矛盾的孩子?”

原来儿子一大清早,睁开眼就喊“烦”,竟然是因为今天有令他头疼的作文课。每次写作文,他都拖到很晚,到家后要么让父母帮,要么让手机帮,作文才能顺利完成。

一遇难题就找妈,我也是头疼不已。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生活习惯的延伸,深以为然。

每天起床,爸爸都要喊他四五遍,他才慢悠悠爬起;每天穿衣,总是喊:“妈妈,我的衣服呐?”

孩子知道,即使爸爸急得火上房,也不会让他迟到;即使自己不伸手,妈妈也不会晾着自己。

凡事“做”在前面,“想”在前面,孩子习惯成自然,觉得有父母在,自己无需操心。

结果导致,孩子不但生活不自立,学习难题也不愿自己解决。无论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作家杨俐俐分享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名叫天伦的小男孩,聪慧机灵,但数学自习课上,他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整整45分钟,他只做了一道数学题,余下时间全部用来发呆。

究其原因,题目难,做不来,不想思考,索性神游。他认为,自己思考太辛苦,老师或同学总会帮助他。

妈妈很苦恼说,生活中大事小情,从不和孩子说,怕孩子分心,他们告诉孩子:“你只管念书,其他都不要你操心……”

孩子如有不同想法,通常会被否定:“小孩子懂什么,我们怎么说,你就怎么做。”

结果,孩子遇事知难而退,丢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父母的爱,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

对孩子全方位照顾,让孩子坐享其成,真的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代替不了孩子成长,也陪伴不了孩子一辈子,无论生活还是学业,孩子终将独自面对。

我们从现在开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放手不是放养,尊重不是放任

李玫瑾教授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所谓尊重孩子,就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和思路,但是选择权、决策权要交给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提升独立能力。

减少控制,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尹建莉老师曾提出:不要再控制我们的孩子,哪怕放开控制后,孩子会一团糟,但这个混乱期,是孩子必经的过程。

每天早上,我们不要再三催四请的叫孩子起床。事先告诉他,起床是自己的事,自己定好闹表。

最初孩子可能会迟到,可能来不及吃早餐,当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后,会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孩子在自我纠错、自我修复中获得成长。

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银河补习班》中爸爸告诉儿子: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都找不到的话,那每天拉弓没有任何意义。

爸爸没有给出“梦想”答案,爸爸也没有给出“如何实现梦想”的答案,他只是测量了课本高度,启发儿子每天吃透0.1厘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正是爸爸的鼓励和启发,开启了儿子独立思考的大门。在洪灾和空难的生死关头,爸爸那句:“想想办法,看看你身边有什么?!”的话语,救了儿子的命。

我们无需为孩子安排好一切,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积极给与回应,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

交换位置,给孩子独立实践的舞台

我们学开车之初,教练坐在驾驶位子做示范,而我们坐在副驾驶位置见习。

一段时间过后,教练会和我们交换位置,我们驾车,教练参谋。

试想一下,如果教练始终坐在驾驶位置。那么即使教练技术再好,他也永远教不会,只见习不实践的学员。

妈妈讲再多道路,如果不让孩子实践,孩子掌握不了真正的本领。当孩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尽量闭紧嘴巴,不要过多干预,给孩子自己历练的空间。

小视频《凤梨》中,泰国妈妈那句:“要是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知道她也一定能过的很好!”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要走的弯路,要撞的南墙,父母都代替不了。

父母的终极使命,是让孩子单飞。在试飞过程中,父母要多鼓励、少打击;多欣赏、少指责;多示范、少代劳。让孩子自己去修复、去体验、去探索。

当孩子能够独自翱翔时,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作者简介:笔名 瑶光暖暖  爱生活、爱读书、爱旅行,喜欢用心灵感知生活,更乐于陪同孩子共同成长。

心理咨询 / 心理讲座 / 心理团辅
▼如有需要,请添加小助手▼

本文短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点一下在看,就多了一份被看见的喜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