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史话十九:大公子再度拒婚,是真有志气,还是他不够成熟?
发生于桓王十四年(即鲁桓公六年)的“北戎伐齐”,让实力不俗的齐国受到了北戎和纪国的两面夹击,也着实有些应接不暇。好在齐僖公盟友比较多,他们在接到齐国的求援后,纷纷赶来帮僖公击退北戎,助齐国转危为安。为了答谢众人,齐僖公准备了丰厚的谢礼,并请鲁国代表替自己来安排馈饩的顺序,以体现“东道主”的大方与尊礼。可就是这样看似得当的答谢活动,被鲁国这位代表搞砸了,让在场的另一国代表发怒了。
盟友派兵助齐僖公抗击北戎
这位不太开心的一国代表,上次咱们也讲过了,乃是郑国的大公子姬忽。此次,他代表父亲郑庄公领兵前来援助齐国,并在战场上立下奇功,本应受到很高的礼遇。但是,鲁国代表木讷的表现,让郑国获赠谢礼的顺位极其靠后,令郑人的脸面有些挂不住了。于是,年轻气盛的姬忽发了点小脾气,向鲁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好在姬忽还算理智,知道这里是齐国的领地,不能让“东道主”僖公难堪。他稍稍发泄过后,便收住了情绪,只把这份“仇恨”暗暗记在了心里。
然而,姬忽没有在当场撕破脸,僖公却不能放任不管。毕竟,这是在他答谢各国时出的状况,郑国又是齐国重要的同盟国,姬忽也是自己十分欣赏的后辈。齐僖公便想要做出一点补偿,好让郑国大公子好受一些。那僖公要怎么做才能缓解尴尬,替郑国找回面子呢?这便是僖公之前采用过的一种方式——欲妻之于公子忽(即把女儿许配给姬忽的意思)。
齐僖公会见郑国大公子姬忽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便会想起此前齐僖公曾跟郑庄公提到,要把女儿文姜嫁给公子忽,来促进两家友好的过往。只可惜,郑庄公父子实在是太精明、太有默契了,都不愿名声不太好的文姜嫁入郑国,便用了“齐大非偶”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推脱了。而此时,文姜已经嫁给了鲁桓公,僖公再提联姻之事肯定是另一位没有过绯闻的女儿了,公子忽这回总该答应娶妻了吧?
结果,姬忽这一次依然没有同意,再度拒绝了齐僖公的联姻请求。只不过,大公子这回的借口不再是郑国是小国,配不上齐国了。而是换了另一种说法,称自己之前没替齐国做什么贡献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此时,他帮齐国击退了北戎,若就此娶了一位夫人回去,岂不是会被人误会自己是为了娶妻才去援助齐国的吗?因此,姬忽万万不敢答应这场婚姻,便借父亲的名义辞谢了齐僖公。(所谓借郑庄公的名义,史书中没有注释得很清楚,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以“没有父母之命,不敢娶妻”作为借口搪塞过去的)
姬忽再度拒绝了齐国的联姻
如此看来,大公子姬忽还真是有志气,认准了要靠自己的本事来证明他是郑国优秀的接班人。难怪《左传》又把“君子”搬了出来,称赞姬忽善于替自己打算、谋划。但是,鄙人看了这段记载之后,并不苟同“君子”的看法。予以为,姬忽表面上来看是真的有志气,可细细一琢磨,反倒显得他不够成熟。您若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如何看出公子忽不成熟的?我要先给大家再多讲一段史料,以此来佐证在下的看法。
这件也写在史书中的事情出自于《史记》,说的是姬忽这次领兵援齐时,庄公还给他安排了个副手,即此前多次提到过的,也擅长领兵和谋略的祭仲。刚好,齐僖公向姬忽提出嫁女时,祭仲也在场,他便建议公子忽答应了此事。祭仲给出的解释是:大公子的父亲有很多宠爱的妃子,替庄公生了好几个优秀的儿子,如公子突、公子子亹(“亹”音为wěi)等。这些兄弟都是姬忽未来继位时的竞争对手,若大公子没有个强大的靠山做外援,势必会困难重重。
祭仲建议姬忽答应联姻
祭仲的这番话,看上去有些危言耸听,但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很准确的(此处对于这些事实不展开了,等日后再讲给各位听)。只可惜,当时身在齐国的姬忽认准了要靠自己来确立地位,并没有把祭仲的建议当回事,让齐国成为自己靠山的第二次机会错过了。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已经觉得在下的想法有些道理了呢?那咱们再接再厉,继续从几个方面去分析分析姬忽到底哪里不成熟。
1、“齐大非偶”是庄公想要的答案,再度拒婚却是公子在意气用事
当初,齐僖公要将文姜许配给公子忽时会被郑国推辞,主要还是郑庄公的意思。由于庄公对这个未来的“准儿媳”并不看好,却又不好说破,就想让长子自己来判断。刚好姬忽契合了父亲的心意,用“齐大非偶”这样有志气的答案回绝了联姻,给了父亲一个大大的台阶,也让齐僖公不好说什么。这件事过后,姬忽深得父亲的喜爱,算是给他继承君位添上了一个砝码。
但郑庄公其实只是不喜欢文姜,却不是不想和齐国联姻。而姬忽似乎只看懂了表层意思,并没有了解父亲真正的想法。加上他第一次拒婚后,被父亲夸赞有志气,似乎是得到了什么“令箭”似的,让他死抱着这个方式不肯撒手了。于是,这次齐僖公再提嫁女之事,公子忽也没仔细考虑后果,就如法炮制再度拒婚,实在有些意气用事。
不被郑庄公父子认可的齐僖公之女文姜
如果,姬忽做事够成熟,他完全可以像他借口的那样,当时先以“无父母之命”婉拒僖公,回国与父亲商议后再做决定。然而,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他在齐国的婉拒几乎就已经是最终答案了,归国后他也没有与郑庄公商议,让这个大好机会白白浪费了。
2、庄公在帮姬忽找靠山,却被他自己弄丢了
正如咱们之前有提到过的,郑庄公此次没有亲自领兵前往齐国,一方面是国内事务缠身,实在无法前往。另一方面,也是想给长子一个机会,让他有恩于齐国,并跟一同救援齐国的各路诸侯搞好关系,算是替他在那纷繁的乱世中找到靠山和伙伴。
结果,姬忽由于鲁国代表分配馈饩的顺序不合他的心意,便发了脾气,让找伙伴这方面大打折扣。而找靠山这方面,虽说他战场上立下大功,会让僖公对他心存感激。但他二次拒绝齐僖公的好意,不与齐国联姻,就是放弃了与齐国长期依存的机会。毕竟,齐僖公与郑庄公是同时代的人,等姬忽继位时,僖公也不会在位太久,那齐国的继任之君还会再记得姬忽的恩情么?
郑庄公希望儿子姬忽能找到靠山
因此,如果姬忽更成熟一些,不仅要做到有恩于齐僖公这一代,还要与齐国联姻,把友好关系(或者说姻亲关系)长期保持下去,才是最明智之举。可惜,他把这件事又搞砸了,没能为自己留住这个稳定的靠山。
3、郑国自身有前车之鉴,却被姬忽自己忽视了
若论在春秋这种乱世靠山有多重要,郑国自身的历史中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郑庄公初继位时,他弟弟共叔段凭着母亲的宠爱和申国做靠山,让姬寤生(即郑庄公)好生难受。庄公不仅无法立刻除掉共叔段,还隐忍了很久。直到申国被楚国打得失去了力量,母亲武姜夫人也因东窗事发而被控制,庄公才逐渐平定了失去靠山的共叔父子之乱。
凭借靠山让郑庄公都隐忍了许久的共叔段
按说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发生时间也距此时不远,姬忽应该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却忽视了靠山的重要性,就连祭仲特意提到兄弟相争的话题,都没能引起他的警惕。足见姬忽并没有真正搞明白父亲当年隐忍的原因所在,怎么能说他思虑周全,处事成熟呢?
4、姬忽解释自己拒婚的原因,还是说明他想法太单纯
正如咱们文章开始时提到过的,这次姬忽再度拒绝僖公嫁女请求,是因为他担心自己领兵救齐并娶夫人的行为,会被百姓议论(《左传》原文为:“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但我要说的是,这似乎是大公子自己的想法过于单纯了。
为什么姬忽他只想到了一种情况,即百姓会认为他借出师之名娶妻的做法不妥。却没有想到另外一种情况,即郑国的百姓看到本国的大公子既救助了他国、完成了国君交付的使命,又迎娶了一位新夫人,从而夸赞他好事成双,并祝福他呢?显然,公子忽想事情容易一根筋,或者他可能想到了另一种情况,却过于担心不好的一面影响自己的形象,从而用不做为来规避问题的发生。
《左传》关于姬忽拒绝联姻理由的记载
假如,姬忽能成熟一些,就算他“以师昏也”的行为会被部分百姓议论,丢失一些颜面。但为了自己长远打算,他仍坚持与齐国结了亲,岂不是会比他再度拒婚的结果更好吗?
但历史就是历史,哪怕咱们分析了这么多姬忽思虑、做事的不成熟,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姬忽再度拒婚,终将为自己这不成熟的决定付出代价。只不过,这代价要在日后才会发生,咱们今天就不多叙了,等到时候到了,“闲叙”再为大家慢慢道来。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姬忽失靠山、馈饩意外、僖公偿郑、重提联姻、再度拒婚、君子赞忽、不同见解、祭仲建言、固执己见、不成熟表现。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