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巴迪欧:昆汀·梅亚苏恰为哲学史另辟蹊径 | 西东合集

吴燕

I

  “哲学秩序”系列肩负的使命,并非仅仅为了出版成熟且完整的当代哲学著作,或不可或缺的历代哲学文献,还包括那些能够从中探知新意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以下问题作出了回应;“我是为了寻求治愈怎样的伤口,从存在的肉体中取出怎样的棘刺,方才成为一个所谓的'哲学家’呢?”诚如柏格森所言,一位哲学家或许仅能发展出一种观念主张。无论如何,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哲学家都是被一个单纯的问题孕育出来的。它萌生于这位哲学家青年时代一个特定的时刻,在他的思想与生命的交叉点上,而他必须倾其一切去为它寻找一种解答方法。昆汀·梅亚苏的这本著作(《有限性之后》)就可以被归入此类。

II

  这篇简短的文章,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哲学(或“思辨的”,借用作者自己的话)企划之一部分。此文试图对那个催生了康德之批判哲学的问题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康德为这个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将整个思考的历史一分为二。休谟将之清晰地构建为与自然律之必然性相关的问题。感性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个世界所知的一切,或者说,它是我们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的源泉,但假如这一感性经验并不能为自然法则之必然性提供任何保证的话,那么自然法则之必然性这一公认的必然性究竟源自何方呢?
  如所周知,在我们所知的一切皆来源于经验这一点上,康德是赞同休谟的。然而康德在自然律之必然性上却毫不让步。为数学形式所确定、在实验中观察与形式相一致的自然律之必然性,自牛顿时代以来就已为人所熟知。康德认为,既然此必然性不可能源自我们的感性接受,那么它一定另有一个源头:即一个普遍性主体的构造性活动,此主体亦被康德称为“超越性主体”。乍一看来,对经验性接受与超越性构建进行这样的区分,为一切现代思想,特别是像必然性或偶然性这类与“样态”(modalities)相关的思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框架。它也是德勒茲与福柯持续深入思考的对象。同时,在卡尔纳普与分析哲学传统对形式科学与实验科学的基本区分中也看得到它的影子。
  昆汀·梅亚苏以令人震惊的力量为我们展示了对休谟之问题的另一种诠释途径。他的理解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看上去闭塞不通(当然这也让它显得更为“自然”),但最终却导向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梅亚苏与康德相似之处在于他拯救了必然性,其中也包括逻辑必然性;但他同时又与休谟一样,认同不存在任何让我们必须接受自然律之必然性的基础。
  梅亚苏的论证——因为它的确是一种论证——证明只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必然的,那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这一将正相反的两种样态进行联结的崭新的关联性,在与经验世界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对思考进行重构;这种新的关系,既消解了古典形而上学“必然化”的要求,又同时消解了经验之物与超越性之物之间“批判性”的区隔。
  昆汀·梅亚苏继而对根本问题(“我能知道什么?”)进行再探讨,并由此引申出另两个问题:“我必须做什么?”以及“我可以盼望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他得出了几个结论,可为当代思想者们展现那存在于有限性之彼岸之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至今为止的哲学史可被解读为关于“何谓知”的历史,而昆汀·梅亚苏恰为之另辟蹊径,从而规避了康德对“独断主义”、“怀疑主义”与“批判”之间的经典区分。没错,逻辑必然性是存在的。没错,根本的偶然性是存在的。没错,我们能够思考存在的东西,并且这种思考根本无需倚赖一个被假定存在的建构性主体。
  此一令人瞩目的“对批判哲学之批判”被毫无矫饰地呈现于此,以一种独特的清晰明快的论证风格直击问题的核心。它令思考的轨迹再一次宿命地导向绝对之物,而不再归于那些被我们自负地不断敷衍着的局部碎片与关联——与此同时“宗教性的回归”则为我们提供了一剂虚幻的灵性营养剂。

(0)

相关推荐

  • 唯物辩证法的实际运用两则

    闺女的课堂体验延及唯物辩证法 昨夜睡前照例去看一看仍在写作业的闺女,顺便又向其灌输了自己新悟得的学习观.在随后的闲聊中,闺女兴奋地说了她在课堂上经常能感觉到老师在某个提问时间点肯定要提问到她,问我这是 ...

  • 偶然里的必然

    记得看过一句话说:"一切偶然都是必然."一直不甚理解,当试着去发现和解答生活时,这句话也渐次得到印证. 当这个印证答案在心里渐渐浮现,带着疑惑找来相关的文献想要深入了解,发现这是个 ...

  • 必然性、偶然性、因果性——学哲学札记

    作者:问之先生 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了解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的性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哲学派别断言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具有必然性,而完全否认偶然性,并把必然性和偶然性混为一谈.而另一些哲学 ...

  • 科学家袁隆平的哲学人生

    李业伟 新湘评论 2018-12-0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比作"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认为,"一切做对了 ...

  • 复旦 王德峰《坛经》与禅宗的智慧 演讲全文 5

    在汉语中,就在中国思想中,中国思想的主干三个方面. 中国思想的主干三个方面,儒道佛. 三家. 诸子百家的其他学派都衰落了. 墨家,法家都衰落了. 儒家道家后来形成儒道互补,后来还加进一个佛家. 两汉之 ...

  • 昆汀·梅亚苏:形而上学、信仰主义、思辨 | 西东合集

    张颖 译 思考先古性(ancestrality),是思考一个无思想的世界--一个无世界之给予的世界.所以,我们义不容辞应与现代人的本体论必需品决裂,而根据后者,存在即是一个相关者(be is to b ...

  • 以赛亚·伯林:列宁格勒记忆 | 西东合集

    陈小慰.叶长缨 译 火车离开了莫斯科,准点抵达列宁格勒.车厢座位周围,我们并未见到任何明显像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工的人.去列宁格勒的路上没有供应食物:回来时提供了三明治,价格和往常一样高得惊人.倒是来回路 ...

  • 赵汀阳:历史、山水及渔樵 | 西东合集

    以历史为本的中国精神世界使精神从上天落实为大地上的问题,同时也使大地成为社会化的俗世而失去原本作为自然的超越性,因此需要在大地上重新定义一个超越之地以满足精神的超越维度,于是,在社会之外的山水就被识别 ...

  • 米兰·昆德拉:卡夫卡的世界 | 西东合集

    秦传安 译 我的朋友约瑟夫·什克沃雷茨基(Josef Skvorecky)在他的一本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布拉格的一位工程师受邀参加伦敦的一次专业会议.于是他去了,参加完会议的各项议程,回到 ...

  • 阿兰·巴迪欧:音乐与苦难 | 西东合集

    艾士薇 译 根据主题,瓦格纳通过怜悯的修辞学将苦难视为一种工具,并从不将其恢复为现时的经验. 我主张完全相反的主题.事实上,在瓦格纳的作品中所现存的苦难--当然不总是这样,但却很常见--可能在他的作品 ...

  • 阿兰·巴迪欧:我们能谈论电影吗? | 西东合集

    谭笑晗.肖熹 译 电影是一种不纯的艺术.它诚然是各种艺术的"合一",是寄生的,且不坚定,但作为当代艺术的力量,电影恰恰在于创造理念,以及各种理念的不纯性经过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但这 ...

  • 阿兰·巴迪欧:论戏剧 | 西东合集

    符晓 译[1] 诚如我们为每一种艺术都确立思想,戏剧也需要确立思想.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里的"戏剧"呢?舞蹈只遵循一条原则,即身体在地面和空中的转换(甚至音乐都不那么重要).比之于舞蹈 ...

  • 阿兰·巴迪欧论2018年新五月风暴和反私有化宣言:内容上的“联合”【蓝江小译】

    <内容上的"联合"> 阿兰·巴迪欧论 2018年新五月风暴和反私有化宣言 文 | 阿兰·巴迪欧 译 | 蓝江 排版 | 朴正敏 -阿兰·巴迪欧- 几周以来,各种不同的运 ...

  • 阿兰·巴迪欧:我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二)

    前文回顾 阿兰·巴迪欧:我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一) 巴迪欧:我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文|阿兰·巴迪欧  译|蓝江 Part 2 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命名了一种现实中的政治.毫无疑问,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