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八款“时尚”配饰,原来古代男人更爱美!
一、蹀躞带 [dié xiè]
蹀躞带,俗称腰带,这个腰带是一种多功能的腰带,它是从魏晋时传入中原的,到了唐代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而且一定要把七种东西挂在上面,分别为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俗称“蹀躞七事”!
在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将其官阶体现出来。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带便被称呼为“蹀躞带”。这种装饰性的腰带美观且使用,难怪备受追捧。
▲隋炀帝墓出土蹀躞带
影视剧中那帮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壶笛子和刀剑挂在腰带上,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间!
▲影视剧中演员佩戴的蹀躞
二、带钩
如果说蹀躞带是腰带,那带钩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卡带,它是指的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带钩的不仅仅是皮带扣还能束衣,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清代翡翠钩
▲清代白玉龙首带钩
▲西汉铜鎏金带钩
带钩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三、玉佩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玉佩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正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代男子佩戴玉石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样温润内敛,不张扬不轻浮!
《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鞸。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
四、扇子
中国扇子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在炎炎夏日取植物叶片或禽类羽毛进行简单加工,用来挡太阳、生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
“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
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
▲影视剧中江南四大才子手中的折扇
▲影视剧中诸葛亮的羽扇
扇子的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苏州的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记扇子、重庆荣昌折扇、四川自贡龚扇、广东新会葵扇 、湖州羽毛扇。日本则有桧扇、蝙蝠扇。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扇技艺!
五、扳指
扳指的前身是韘(shè),最早之前是骑射时,用来保护手指的一种用具,后来慢慢演变成权利、地位的象征。在古代,一般都是皇亲国戚,豪门贵族才能佩戴的,佩戴玉扳指也可说是玉的帝王政治学的表象。在清朝的众多皇帝当中,许多都喜爱玉扳指,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与扳指有着很深的渊源。
据了解单是乾隆皇帝为诸多玉扳指写过的御制诗就不下50首。乾隆御制诗《咏射鹿玉韘》“快马飞生耳后风,浮麋数肋中无空。漫言刻玉占佳兆,发羽抨弦屡此同。”这首诗正是乾隆帝为玉扳指所著。
现如今玉扳指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做为收藏品来说玉扳指依旧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收藏价值,如果您有幸能收藏到一枚玉扳指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六、佩剑
剑是一种长形两面有脊的武器。古剑一般如匕首,无鞘,直插腰际。剑是武器,也是佩饰。在古代只有帝王、诸侯、大臣、武士佩剑,庶民不得佩剑。剑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标志,许多人用剑划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
▲越王勾践剑
剑在古代之所以使用时间长而又普遍,不仅因为它是携带方便的武器,更因为它是封建官僚、士大夫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晋书·舆服制》上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说文》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此处的有事,应指的是战事)。
影视剧中的古代侠客行走江湖时总会带上一把宝剑,可防身可耍帅,再不济也能在穷困潦倒时换口饭吃。事实上,古代男子的佩剑是有讲究的,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古代计量单位,约合六两),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七、护额
抹额即束额巾,古时武士多用之,《中华古今注》卷上“军容抹额”条记载:“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
▲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仪卫出行图》
抹额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见,李贺《画角东城》诗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玄宗天宝二年”条:“陕尉崔成甫著锦半臂,缺胯绿衫以赐之,红袹首。(袹首,今人谓之抹额。)” 唐宋时期,抹额为男子幞头内所衬的头饰,而且官阶不同,抹额色彩、工艺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为紫绣抹额等。
▲影视剧中演员佩戴的抹额
宋元时期,抹额受女性偏爱渐向首饰靠拢。到了明清,抹额成为了一种潮流,这一时期抹额已完全失去标识作用,男女老少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都可系有这种饰物。装饰上较之前也开始花哨起来,面料越来越精细,装饰的珍珠宝石也越来越名贵;另外还出现了用非布料材质制作的抹额,点翠法、镏金法、掐丝法的使用也让这一时期的抹额越来越贵重,渐渐成为富贵人士彰显个人财力的标志。
八、荷包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所谓“荷囊”,即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因古 荷包 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只能贮放在这种袋里。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这种装饰品由于实用性较高,算的上是男女通用的。
“荷包”这一名称,出现在宋代以后。荷包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现代南方方言如粤语、客家语和闽南语中常用荷包指代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