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研究型教师为什么这么难
张志峰
中小学的研究型教师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推崇,可以说研究型教师是教师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却凤毛麟角。哪些东西横在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道路之上,是什么浇灭了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之火?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号召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广大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困难重重。这些困难既包括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不足,也包括学校环境的因素,同时还涉及教育科研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面临自身研究能力不足的困境
我个人认为,教育科研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需要有科学研究的氛围,需要有专业研究的能力。三者密切相关,如果缺少任何一条,教师都很难持久保持教育科学研究的热情,很难取得教育科研的成果,同时更难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是很强,主要体现在缺少研究的意识、无暇顾及问题研究和平时疏于写作。
缺少研究意识,满足工作现状。多年来,很多教师满足于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只关注自己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缺少反思与研究。一些教师甚至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写写工作总结,很少主动参与任何课题的研究工作。
忙于工作家务,无暇顾及研究。目前大部分学校的骨干教师年龄集中在25岁至45岁之间,他们占到了一些学校教师人数的70%以上。这些教师大多工作量大,家务繁重,很多人家离学校路途较远,很多时间搭在上下班的路上。因此,一天忙碌下来,十分疲劳,很难有时间坐下来从事研究工作。
平时疏于写作,研究能力较差。一些教师除了完成教学或者班主任工作之外,很少写研究性的文章。有的人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动手写一篇文章,不少教师只为职称评审才不得不写一两篇文章。有的教师工作十几年,也没写过几篇研究性文章。总体而言,大部分教师的研究能力不强,写作能力也很有限。
学校缺少科研的氛围
目前很多学校缺少一种促进教育科研的氛围。一些学校领导只重视升学率,学校工作以提高升学率的教学为中心,大部教师忙于应试教育,很少有时间研究相关教育与教学问题,一些所谓课题建设往往只是走形式。
考评方面只重考试成绩,轻视教育科研。不少学校把对教师考评的重心放在教学上面,通常以分数来衡量每一位教师,因此,教师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教学工作上,花在了加班加点上,花在了给学生补课上。学校根据考试的名次奖励教师,评选优秀和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而很少以科研的成绩来考评教师,由此,就形成了教育科研边缘化的现象。
重视优秀教师,忽视普通教师。每个学校都有一些优秀教师,他们在教育科研上有成绩,学校的课题研究机会往往只给了他们。凡是科研培训、外出考察和参观学习的机会,都只让他们参加,而广大普通教师常常只能望洋兴叹。由于普通教师得不到重视,缺少教育科研的培训,因此,学校的科研工作就逐渐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利”,科研工作很难拓展和推广。
重视科研形式,忽视科研内容。近年来,各级学校对教育科研有所重视,有的还提出要建立“学术性高中”的口号。很多学校也会分担一些市级课题、省级课题或国家级课题。但是,这些课题研究大多都停留在学校教育的外延方面,如学校文化、社团建设、音乐、舞蹈、书法、科技等方面,而较少触及教育的主要场地——课堂教学,参与相关课题的永远是少数教师,其中取得成效的教师少而又少。学校的一些例行教研活动,有时也会由于学科考试的原因而被迫取消,或者被其他事务性的“要事”挤占。因此,教育科研形式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教师科研成果考评制度的限制
目前,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科研的重视度有所增加,比如,在教师职称的申报中明确要求要有文章发表,在评选优秀教师的条件中明确加上了教育科研的要求,在推荐和评审特级教师的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主持的省市级课题。应该说,这些要求对推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要求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甚至让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举步维艰。
发表文章太难。要求教师发表文章,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有文章发表,就显得不切实际。全国的教育类期刊毕竟有限,而且现在很多期刊都倾向于以约稿为主,有一些学校是所谓理事单位,每个理事单位每年可以发几篇文章,因此,教师每年自由投稿而被录用的文章实属少数,甚至大部分教师会“颗粒无收”。
征文活动奖项过低,缺乏激励机制。现在,各地教育科研部门往往都有征文活动,这些征文活动会设立一二三等奖等,还会设立组织奖等,这对推动学校的科研活动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征文的获奖者往往都是那些学校领导和一些知名的教师,普通教师的奖项普遍较低。不少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规定,二等以下的奖项不符合晋升职称和评优的条件,因此,影响了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教师主持课题,难以成为现实。教师要主持课题,一是要有科研的能力,二是要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因为所有的课题申报都需要学校的同意,否则,就无法立项成为课题。从目前大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课题的主持人一般都是学校领导,即使是单一学科的课题,也由兼任该学科教学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主持人,普通教师一般难以成为课题的主持人。
教师如何摆脱科研困境
不难看出,教师科研的困境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还有相关政策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三方一起协调努力,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潜在的科研能力。
调整科研政策,注重科研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以及申报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和特级教师等称号时,不应以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为必要条件,而应以文章质量为首要条件,这样教师就不会再因发表文章难而止步不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举办征文评选活动中,一定要以质量为重要条件,不能因过多地照顾地区和学科或其他因素而设定比例,应以质论奖,体现公正和公平。对于文章质量的认定结果,要完全公开,可以将全文发布在教育科研的网站上,以供大家监督。这样就能保证文章评审的公开、公正和公平,避免教师对评审结果的怀疑。
完善科研环境,调动教师积极性。第一,学校要在重视优秀教师科研发展的同时,建立科研团队,以优秀教师为领头人,带领广大普通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发挥他们的科研潜力,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第二,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科研培训,为各学科教师开设专业讲座,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研究能力。第三,学校要实行“导师制”,聘请校内和校外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第四,学校要安排和保障教师科研活动的时间,把科研活动作为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这四方面的努力,学校才可能建成既包括科研型优秀教师也包括广泛参加研究的普通教师的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
贴近自身实践,发挥各自潜力。教师的研究一定要切合自身的实际。教师可以紧紧围绕自身熟悉的课堂教学实施研究,可以研究自己平时接触最多和感受最深的学生问题,也可以探讨自己对学校管理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教师就会有话可说,研究也会更贴切、更深刻和更有效。
教师的研究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教师擅长理论研究,有的教师擅长实践研究;有的教师喜欢描述,有的教师喜欢论述;有的教师擅长课堂教学,可以写教学案例;有的教师擅长揣摩学生的心理,可以写学生案例;有的教师对学校感受至深,可以写学校管理的案例,等等。教师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以更有利地发挥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