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版的“敌后武工队”啥样

正宗的八路军敌后武工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深入日伪占领区,灵活机动地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宣传和组织群众,消灭日军,镇压汉奸,破坏日伪的“治安”计划和重要军事设施、物资,争取和瓦解日伪军,有效地配合了正面作战和游击战争的开展,造就了个个战斗传奇。事实上,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为突破日方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军委会和国民政府曾命令各战区组织了规模不等的经济游击队对敌作战,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经济游击队远比不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战绩显赫、广为人知。

临危受命:经济游击队的产生背景

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日战场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复杂形势,不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在军事、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形成了错综纠结的局面。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战线过长、实力不足和补给匮乏等一系列严重困难,确立了“以战养战”的战争指导思想和经济侵略政策,并采取了“彻底经济囊括的手段”,不惜开展经济封锁与走私互补的策略,不仅封锁我国沿海交通以及大量倾销其过剩商品,而且掠夺、统制及封锁沦陷区内物资,垄断运输贸易,破坏金融,企图通过这一政策来大肆搜刮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支持其长期侵华战争。

为了粉碎日军“以战养战”、“以华制华”阴谋,国民政府决定对日伪实施一系列的经济反封锁政策与措施。1939年5月6日,国民党军委会制定了关于对敌经济反封锁工作纲领——《坚壁清野实施办法纲要》11条,规定坚持坚壁清野的主要工作是破坏可资敌用之建筑物、移藏资源、迁徙人民及经济反封锁,经济反封锁工作则以做到与敌人断绝买卖往来为标准。同年9月8日,公布《封锁敌区交通办法》8条,限制人民通过敌区、封锁区或封锁线,严厉取缔禁运资敌物品及查禁敌货之进出,并规定封锁区民营工厂、交通工具以及物资处置的各种办法。同年10月,南岳会议又印发了《对敌伪经济反封锁方案》。

在积极组织大规模工业内迁、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控制等内部行动的同时,为破坏沦陷区日伪经济、辅助国民党正规军作战,国民政府还开始着手成立战区经济游击队,对敌开展经济游击战。早在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军委会就曾倡议各战区组建经济游击队,并专门拟制了经济游击队的组织办法;1940年3月20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身份,亲自签署经济游击队组织及实施办法,明确提出 “为破坏敌人在我沦陷区域之一切经济建设,保有我战区之人力物力不为敌用,以粉碎敌人以战养战之毒计、以华制华之阴谋,特组织经济游击队。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发动广大的经济游击战,俾与军事政治配合,以达成抗战必胜之目的” 。并要求各战区司令商同当地党政负责人,共同负责组建经济游击队。

牛刀小试:经济游击队的早期战果

顾名思义,经济游击队就是经济战中的游击队伍。其作战方式就是利用机动的战术,直接摧毁敌人的经济活动,破坏敌人的经济机构,主动地予敌经济以打击,积极地予我经济以保障。

由于实际条件、落实态度等情况不同,各战区编组经济游击队的情况也不同。总体而言,各战区组建的经济游击队统一区分为甲乙两类。甲类经济游击队完全脱产,由正规军、游击队与保安团队、战地特工人员等编组而成;乙类经济游击队由战地自卫团、战地壮丁队、各民众团体和少量的战地特工人员编成。经济游击队的按照大队、中队、小队三级编制,并编制众多独立中队、小队,以便于灵活机动地展开行动。各战区对待经济游击队的重视态度不同,因此组建工作进展也各不同,如比较重视此项任务的第三战区(主要作战范围为福建、浙东、江南、皖南、赣东北等地区),制定了《经济游击队组织及实施办法》、《经济游击队暂行编制表》和《经济游击队应用法令汇编》等法规法令,建立了3个大队24个中队10个小队的作战队伍。其他第二、四、九战区和鲁苏战区、豫鄂皖边区等也依据自身实际,成立了数量不等的经济游击队。

为提高经济游击队的作战能力,各战区还普遍组织新编成的经济游击队开展了短期培训,培训大多以经济作战课目为主,如断绝敌货输入、查收伪钞、破坏敌伪在沦陷区内的交易活动等;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军事政治常识等。培训的方式主要是各战区组建巡回训练团,在本战区范围内巡回施训。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各战区的经济游击队立即投入战场,开展执行经济作战任务,并从金融、资源、工业、商业、交通、税收等方面入手,开始开展对敌作战。如,第一战区所属经济游击队深入敌后宣传法币基础稳固,破坏伪币信用,一时造成伪钞暴跌,引起商民拒用;第九战区所属经济游击队在1941年3月设法将大冶日伪铁矿、煤矿彻底破坏;有的经济游击队还能够利用合适战机直接对日伪实施军事打击,第六战区经济独立队第三中队就于1941年6月在江陵东北水上袭击了敌军运输队,鲁苏战区经济游击队在潍县西北毙敌30余名,中队长徐济民在战斗中牺牲。1940年3月至1941年11月期间,国民党经济游击队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由于自身的问题,经济游击队并没有乘势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而是迅速走下了战场。

好景不长:经济游击队的草草收场

经济游击队归根结底开展的还是游击战争,对于习惯于正面作战的国民党方面而言,这种作战方式是陌生的,也是“无足轻重”的。只是经过短期培训的经济游击队时时处于强敌重围之中,环境凶险,任务艰巨,不仅要保存自己,还要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对于国民党官兵而言,游击战完全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课题,将领对如何指挥游击战一筹莫展,部队开展游击战的技战术素质参差不齐。此外,还有众多的不利因素,如有的战区领导机构对经济游击队重视不够,致使部队“组织不确实、官兵多不健全”,兵力单薄、武器落后,有的地方走私人员的力量都远胜经济游击队,因此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战果。

国民党军队的劣根更是影响了经济游击队的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了其撤销。战时物价差别较大,走私利润很大,原本负责打击走私的经济游击队发现其中的“油水”以后,立即暴露出国民党军队的本性,完全忘记了国仇家恨,大发国难财。由于在敌后战场调动频繁,各战区对大多数经济游击队掌握不够,一些部队甚至经常与战区失去联系,成了真正的“独立部队”,得以自行其事。许多战区的经济游击队借查缉走私之名敲诈商户,令群众不堪忍受;更有许多经济游击队偷运敌货、化装扰民,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行为必然失去游击区内的民心,而失去群众的支持,游击队不可能在敌占区站得住脚。

南岳会议

面对如此形势,许多战区也向政府提出要尽早整顿经济游击队。为此,在1941年的南岳军事会议上,国民党军委会提出了对经济游击队进行改进,裁撤了乙类经济游击队,至1943年3月底,所有经济游击队全部归还建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