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草书、行草、楷书碑帖作品汇总以及释文和临习心得

2018-01-14 09:07·闻是文化

钟繇草书《得长风帖》

钟繇 (传)得长风帖

钟繇行草《手札》

钟繇楷书《墓田丙舍帖》

钟繇楷书《还示表》

钟繇楷书《还示表》,宋拓,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

《荐季直表》(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

翻 墨 本

墨 迹 本

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此帖有人认为系唐人根据原本所摹,也有人认为系伪托,但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钟繇所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的发现   

传世的中国书法墨迹,多至不可胜数,其中有一件,光辉夺目,极为人注意,这就是锺繇的《荐季直表》。

一九八四年第六期《故宫文物》(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上,亦有张光宾先生的《李倜与陆柬之书文赋》一文,张先生在开文一开始就感概地∶

“当南宋末即元朝初年(十三世纪晚期)先后出现几件传为曹魏即唐人的法书墨迹,对当时好古博雅的人士曾引发不同层面的启示。其中一件对元明以后书法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魏锺繇书荐季直表》。

这件直传到清宫廷,又曾刻入《三希堂法帖》,至今下落不明。另一件为《唐褚遂良书倪宽赞》,至今还是故宫博物院的法书珍藏。两件墨迹,十四世纪以后,一直流传在民间,又多次为汇帖所摹刻,流传颇广,特别是《荐季直表》。”

张先生是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的专家,著作甚丰,其《中华书法史》一书,是博大精深的论着,但该书所附锺繇《荐季直表》,用的是刻本,猜想博识如张先生者,亦无缘见《荐季直表》一面。

其实,抱此恨者何止张先生一人!早在张先生前,香港书谱社故社长李秉仁(将芬)先生亦曾浩然长叹,其辞见《书谱》一九七六年总第十期《锺繇荐季直表真迹得失》一文中∶

“春节期内,偶与李启严先生及饶宗颐教授见面,谈起裴景福论其收藏的《荐季直表》真迹一事,都为此一剧迹的亡失而惋惜。

回来后,试检日本平凡社的《书道全集》,因素知日本书法界收罗锺繇的材料很是齐备,在《书道》第三卷果然有影印这表的真赏斋刻本,这已是难得一见的所谓'火前本’了。可见此表的真迹确于甲子年(一九二四年)景福先生的《书画录》写成后,始告亡失的了。”

该期《书谱》,编有《锺繇书法集》,全是拓本,《荐季直表》即用真赏斋本,亦属无可奈何的事。

王壮弘先生和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

约四十五年前,王壮弘先生购得一部《壮陶阁法帖》初拓本,乃裴氏旧物。他逐一检阅,发现某册中夹有照片一帧,初不经意,及仔细审阅,不觉大喜过望。

原来这张照片,所摄的竟是锺繇《荐季直表》墨迹!

这幅照片的拍得清晰,标准,质量非常好,字迹工准,曝光正确,为我们留下了《荐季直表》真迹的原貌。直至今天,世间所知《荐季直表》的照片唯此一帧。

王壮弘先生得此照片,非常高兴,非常宝贝,很小心地保存起来。十年文革中他的其他集藏尽数散失,奇怪的是这幅照片如有神护,一次次地逃过了劫难,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1984年12月,上海《书法》杂誌要找一件魏朝的名作印在书法爱好者的年历附页上,王壮弘先生时任《书法》杂志编辑,考虑再三,就选楷书第一的《荐季直表》,此照片才第一次公开于世。

照片一公开,在书法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现今所有的刻本,没有一种可与照片相比的。

钟繇与《荐季直表》

钟繇书迹流传至今号称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为:《宣示表》、《贺捷表》(亦称《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和《荐季直表》;“六帖”为《墓田丙舍》(简称《丙舍帖》)、《雪寒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长风帖》;“三碑”为《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均为刻本,而且真假与否不甚可靠。事实上,三碑均无明确署款,唯有宋人张稚圭在石刻题记中说《乙瑛碑》是“后汉钟太尉书”。但是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推算下来,钟繇那时年方3岁,肯定绝无书写此碑的可能。其它二碑亦皆系牵强附会之说,并无确凿证据。而“六帖”之中,除《还示帖》、《丙舍帖》二者书体相近,其余四帖均属辗转临摹之作,面目全非,有人认为是王羲之父子临本,亦未可知。《丙舍帖》、《还示帖》二帖用笔古雅简静,闲逸萧散,字体疏朗,是楷书之上品。

相较之下,似乎“五表”显得最有来历,艺术水平亦高,然亦并非全是钟繇手笔。像著名的小楷作品《宣示表》,真迹早已流失,传下来的只是唐时所传王羲之临本(见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不过此帖临得极为高明,字势体态逼真,由此件作品,足可窥见钟繇当年的书艺风采。此帖字形稍扁,结字雅致宽舒,隶书味颇重。南朝梁武帝曾评此帖“形巧势密,胜于自运”。至于此帖原本的来龙去脉,王右军曾孙王僧虔在其《书录》中记叙得甚为清楚:“太傅(钟繇)《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散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王导系王羲之族伯父,此番史实乃王僧虔记录家事,按理比较真实可靠。

《调元》、《力命》、《贺捷》三表,亦为后人临摹本,用笔尽管不及《宣示》精致内敛,但兴味意趣颇佳,也是好帖。“五表”当中最为可信的尤数《荐季直表》。此表不但点画朴茂,字法高古,字里行间毫无晋代之后书作习气,并且来源清楚,流传有绪。《荐季直表》在唐宋时藏于宫内,先后经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帝王鉴赏,南宋时为权相贾似道所得。后流于一僧人之手。元代经过陆行直、袁泰等人之手,至明代初归沈石田,复为华夏收藏,曾被刻入有名的《真赏斋帖》内。以后转入内府,明末在王世贞家,后又入清内府,乾隆帝曾将此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之中,并题有“无上神品”、“书法鼻祖”等赞誉之词。后来此表几经辗转,历经磨难,终于毁于一个无知小偷之手。所幸此表损毁之前的收藏者安徽人裴景福曾拍摄一照片印样。此照片后经王壮弘被编入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一书中。

通过《荐季直表》影印本,可概观墨迹原貌,此表高12.6厘米,长44厘米,共有小楷19行,计214字。系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钟繇呈奉于曹丕的奏表。上面盖满了历代的收藏印,可见其经手之多。其中有著名的唐太宗“贞观”印、宋徽宗“宣和”印、宋高宗“绍兴”印、清高宗“乾隆真赏”印和宋代贾似道“悦生”葫芦印以及米芾、薛绍彭、沈周、王世贞、高士奇等众多著名书画家的印章。《荐季直表》点画灵逸,清俊洒脱,沉稳洗练。上承汉隶,下启唐楷,“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代陆行直语)。诸家评述真是对其推崇备至。钟繇小楷与后来的王羲之小楷颇有不同,字形较扁,富有隶书意趣,看上去古雅、淳朴。布局大小相间,疏朗自然,虽参差不一但体格严谨,与晋代书家萧散简淡的艺术风格迥然有异。故后世多以“古雅”来评论他的作品。刘熙载《艺概.书概》谓“钟繇茂密,然茂密正能走马。”“其书之大巧若拙,后人莫及”。“繇书如圣德君子,容貌若愚。”从钟繇的作品来看,这些评语还是比较切中实际的。钟繇书法的特点正在于看似很敦厚朴拙,实则藏秀于中。此种蕴籍含蓄之书风恰恰就是张怀瓘每每称颂的“古雅”、“幽深”,是天然之美的显露,与二王书风有所区分,也从中反映出了书法到东晋在美学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临《荐季直表》的体会

《荐季直表》是魏三国时期钟繇的代表作品之一,楷书,写于黄初二年,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全文210字,其字形微扁,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章法错落,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趣。此表结体法度虽不如晋唐森严,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

《荐季直表》刻本版本众多,但以明代无锡华氏所刻《真赏斋帖》的版本为最好,其他刻本略逊。

临《荐季直表》体会

1、掌握全帖风貌。该帖字数不是很多,所以在临习前,需要做好读帖和节临这两个环节。读帖,即把整个帖大概的风貌了然于心,《荐季直表》处于楷书的雏形,笔画仰俯变化多端,结体扁平而无定法,全帖字距紧密行距疏朗,得率意天真,以拙趣为美。节临,就是临帖中几字或几行来增强手感,通过节临来体会用笔上的笔断意连,在临习中尽量写出些隶书意味,方显字的质朴和古拙,长期坚持读帖和节临,对帖的笔法和结体能达到渐入佳境。

2、抓住主笔不放。主笔一个字的主心骨,此帖中的“言”、“安”、“贵”、“奇”、“素”、“事”等字的长横就格外引人注目,抓住这些字的主笔,也就掌握了此帖的一个基调,即横长竖短。

3、粘住细节不松。此帖中的不少字值得玩味,如“略”字,左边的“田”部,用横折钩代替了下面的一横,中间的“十”字竖划取斜式;“关”字的横折竖钩,“廉”字的左撇写得厚重有力,与字的本意天然地溶为一体;“爵”、“授”字的三点笔断意连,左顾右盼,写得极为活泼可爱。在临习时,要注意必须忠实于原帖,既要理解全帖的大特点,又要在细微之处做到一丝不苟。

4、上追汉隶求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遍使用的三国时期,隶书成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主流。当他创新写楷书时,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其楷书质朴而显古意。因此,我们在临习此帖时,不妨去探寻一下汉隶中笔划严谨丰腴、朴厚灵动一类的碑帖,比如《张迁碑》、《史晨碑》等,对临习钟繇楷书是大有裨益的。

钟繇《荐季直表》临写体会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举孝廉,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廷尉、太尉等,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安陵侯,故后人称“钟太傅”。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楷书之祖。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楷书代表作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

《季直表》是钟繇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所书。内容为向已称帝的曹丕推荐旧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关中时曾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过大功。罢官以后“衣食不充”,钟繇说他“力气尚壮”,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使他继续为国效力,也解决当前的困难。 笔者临习此帖多年,一点体会,拉杂写下,求教方家。

一.把握大基调。我们知道,东汉末年,隶书己经开始由多变的笔法向规范齐整渐变。钟繇处在这样的时代,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此帖隶意明显,波磔尚存,体势微扁,线条质朴,横长竖短,结构自然古雅,保留着早期楷书的风貌,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朴实拙诚之气溢于全篇。在这点上,跟唐楷刻意修饰是截然不同的。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袁泰也说:'元常《荐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也。’所以我们临写时,用笔要沉着而不草率,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多带些隶意味,切不可用唐法来写晋楷。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多看看汉隶,读读帖,体会汉隶的朴实意味。

二.结构分析。虽然此帖结体上并不作刻意的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赋形,但其实我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临习。

1.上松下紧,重心在下,这种结构不同于唐楷的挺拔,显得率真,稚拙。

如“亭”:上展逸而下坐,丁紧束于上部的笼罩之下,竖钩更是像一点,用以降低重心。

如“守”:宝盖写得硕大,过字就很小。

2.上下、左右结构的挪位,穿插。这类结构容易写得平正,但此帖却通过偏旁或笔画的错位或挪移,于方正中见参差,产生奇正相生的效果。

如“帝”:开始二画明显左倾,巾部稍向右偏,竖画收笔加重分量,以取得均衡。

又如“圣”:左耳左挪,右口紧束其下,己见奇险,用“王”偏右镇压应托,化险为夷。

再如“効”:左偏旁大,而力下落,使其和谐。“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3.笔画连续或简省,增强行书笔意,使字间架松动,笔意顾盼呼应,体势富有变化。

如“雷”、“郡”各省略数笔,使中心更宽敞。

“强”:从竖到横到点,一气呵成,笔画抑扬。

“谨”:右下口化为二点,去除右边都是横竖的板滞。

4.造势:蒋和《学画杂论》说:字有收有放,-----当收不收,境界填塞,当放不放,境不舒展。东坡也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帖虽为小字,但意态宽博,气象宏伟,有大字气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字有远势。字有远势则活,无则死矣。伸长钩、横、捺等主笔,其它笔画作辅,分割出不同的空间,产生散淡悠远的韵味。

如“尅”:竖弯钩占位宽广,寸字倾斜,给右边留出较大的空白。

又如“路”:右捺展拓,使本来势均的结构活了起来。

当然此帖结构变化多端,非三言两语所能囊括,还要再深入读帖,由此及彼,举一还三,定有收益。

三.章法分析:隶书中奉为规律的“纵成行,横有列”,在该帖里已变成了“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 这种章法行间错落有致,参差起伏,避免了“平直相似,状若算子”的弊病。整行也并不是一条直线一泻而下,而是如一条小溪,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时而遇见小石卵,时而又拂过岸边的小草,令人回味无穷。 此帖如“高山深林,望之无极,探之无尽”,置之案头,时时临习,以期有所获。

钟繇楷书《白骑帖》

钟繇楷书《力命表》

钟繇楷书《贺捷表》

钟繇楷书《宣示表》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