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华 :远光 【05同题·非虚构】
远 光
文/侯俊华
因为工作的变迁,我住过很多房子,短的一年半载,长的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但是,我住过最短的一座老屋,仅五十多天,却像一道远光,却令我终生不忘,记忆犹新,像年轮里的刻刀,像记忆里的长河。
一
2003年12月,根据组织安排,我作为杂志社带队的负责人,带着另外两名记者,在当地工作站协助下,从北京远赴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进行支教。
那时,从忻州市到神池县没有高速路。前来迎接我们的教育局领导来回驱车经过了八九个小时的颠簸后,才把我们接到了神池县教育局。
在当地市县两级教育局简单的活动仪式后,我们就和教育局有关领导、联校校长一起来到了支教的学校——义井联校。
初进义井镇,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高高飘扬的红旗。同行的教育局领导说,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是联校所在地。
迈过一个铁皮大门,我们便走进了义井联校。一座有些古老、但新粉刷的二层小楼呈三面环围状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与别的楼房不同,这里每间房子的顶部都有一个高高的烟囱。五十多岁的老校长告诉我们:“除县城的学校外,义井联校是最好的乡镇学校。”
我们被安排在二楼一个较大的房间。听说是从北京来的记者支教,老校长专门把自己的办公室腾了出来,给我们用。这里既是我们的办公室,也是我们的宿舍。
神池县因为地势高,是整个山西省冬天里最冷的地方,最冷的时候,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义井联校座落义井镇,地处朱家川中部。全校惟一的一部电话由于经费的极其紧张,电话几乎是只接不打。我们想洗澡,学校的老师微微一笑,极平静地说:“到县城洗吧,县城好像有3家澡堂,这里没有。”学校离县城30公里。我们很快发现,在这里,没必要穿干净衣服,整天刮个不停的大风卷起地上和着煤渣的尘土,几分钟就让衣服面目全非。“这里好像没有洗澡和洗衣的习惯。”我们渐渐懂得了这句话幽默的含义。
……
说实话,这种环境,这里的寒冷,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我们困惑着自己,也疑惑着这里常年坚守的老师们:是什么动力和精神,支撑着他们在这里默默地耕耘,不懈地努力……
二
入住后,我们参加了两次教研会,听了两天课,在基本熟悉了学校的教学现状后,第三天便走上了讲台。
那时的网络和计算机在城市尚未全面普及,在这遥远的、偏僻的乡镇学校里,就更谈不上了,手机也是极其新鲜的通讯工具。教师们很难有外出培训学习、提升的机会,教学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模式和方法。
我曾经走进北京最好的学校——人大附中和北京四中,完整地学习和记录了两堂名师的课堂,亲身经历了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课堂的落地。这两堂课,让我支教的讲台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神秘。
我的第一堂课,让全校听课的教师出乎意料地惊讶。一向沉闷、单调的课堂,一下子炸开了锅。
这节课我讲的是五年级难度较大的古文《两小儿辩日》。我和任课教师康老师对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我结合学情,将原计划的2课时调整为4课时。采取了人大附中名师“探究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以学生前后三排桌子6人为一组,进行了分组。每组选出三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两个“辩日”的小孩和孔子,对那些胆怯的孩子,我热情鼓励,慢慢地,孩子们不再胆怯,由扭扭捏捏、相互推让到争相表演。在我的指导及鼓励下,学生的情景剧表演得有声有色,孩子们的表演也由简单的动作,越来越有了自创性,更生动、形象。辩日的两个小孩针锋相对,气势不凡,“孔子”无法解决两个小孩问题的无奈以及被嘲笑的尴尬,至今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中。这堂原本十分晦涩的古文课,让孩子们在现代教学的引导中,有了深刻的认识,懂得了看待事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结果就大不一样的道理。同时,也从“孔子”身上学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一向沉闷、单一的课堂,一下子变了样。课堂不再是孩子们发愁的地方,而成为了孩子们打开外面世界的窗口。
在讲述《牛郎织女》时,内容虽长,但简单易懂,我将原计划的4课时调整为2课时,采用问题导引预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培养着学生的思维习惯。
两节课后,我的课堂成了新鲜的教本,成了孩子们盼望的课。从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从东侧教室到西侧教室,从楼上到楼下,我穿梭在几个教室,和同事们一起上课,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孩子们渴求知识、渴求外面世界的眼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早已忘记了难于抵御的寒冷,忘记了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的辛劳。
我知道,不是我教授的水平有多高,是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有较为丰富的经历与阅历,让孩子们一下子看到了大山里老屋外面的精彩与风景。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学习之余,一见到我们有空余的时间,就跑到办公室,缠着我们讲述北京的样子,讲述外面的新鲜事儿。
孩子们喜欢跟我交流,更喜欢我批改的作文。常常攀比我的作文留言、我的批改。有时,孩子们的作文只写了七八十个字,我的批语却达到了一百多个字。每一篇作文,我都不想放过。我不想让每一个孩子失望,不想冷落每一颗淳朴、干净的幼小心灵。我在作文的批改里,聆听着一声声纯真的童音,也不断净化着我的内心,我的浮躁。
三年级的赵霞老师,是一个只有三四年教龄的年轻教师。她一直头痛孩子们的写作,总觉得在引导孩子们写作方法上力不从心。我协助她用观察法和拓展思维法,进行了探讨式授课。我让班里的两名同学,分别站在讲台上,让同学们逐一观察,极尽细微表达。然后,对孩子们的观察和描述进行了分类,对比讲解,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更是结合我的讲解,学以致用,自主进行了举一反三的练习。
年轻的黄记者,则利用学校接受捐赠的几台电脑给孩子们开了微机学习课,讲述基础的电脑知识,让孩子们接触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网络世界。这些电脑是上级扶贫捐赠的,但因为一直缺乏专职师资,利用率相当低。甚至可以说,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北大毕业的方记者,虽然晚去了几天,但是,却把国内最高学府的样子,北大学子的风采在授课的同时,给孩子们描述、展现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一下子沸腾了,我们的课堂,也成了孩子们等着、盼着的课堂,一间间平凡的老屋不时地传出春潮般的笑声。
孩子们爱上了我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向我们表达着自己的爱和心愿。他们在课余时间里,都争着给我们打热水、洗杯子,打扫卫生。农历腊月初一,在当地有“咬杂病”的习俗。这天早晨,我们一开门,吓了一跳!!从楼上到楼下,上百个孩子提早来到了学校,在我们的办公室门口排成了长队,等着给我们送炒好的瓜子、花生、黄豆等,争相表达着他们真诚的心愿,愿我们把杂病吃掉,身体健康。看着冷风里瑟瑟发抖的孩子们,用冻得通红的小手给我们递过来的各种炒货,我们不禁流下了一行行热泪,赶紧把孩子们请进、或者抱到屋里暖和……更多的孩子,则是悄然放下干果,什么也不说,一溜烟跑向了教室。
三
大山是朴实的,大山的情怀是真挚的。大山里养育的每一个人,都像山魂一样,质朴、热情,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感动。
我们跟着同事们一起,在学校的食堂里就餐。每一顿饭,校领导和同事们都关切地询问着我们饭菜是否可口,是否习惯。我们的每一口饭,校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是北方人,喜欢面食,比较适应山西的三餐。黄记者和方记者是南方人,对山西的面食不很习惯。校领导就想方设法为他们增加米饭,生怕他们饿着。看到我们喜欢吃山西的手工卤水豆腐,四十多岁的副校长韩强,竟然在寒冬里清晨5点多,骑车到五六公里外,去排队专门给我们弄来当地最出名的、刚出锅的卤水豆腐。当炊事员告诉我们,韩校长为了能买上新鲜豆腐,提前一个小时去排队,冻得手和脚僵硬麻木,以至于回来的时候,很长一段路程不能骑车扶把,只好推车往回走。听到这些,我的眼泪登时就掉了下来。这个不善言语的副校长,朴实得像一块山石,沉甸甸地给了我们满怀的温暖。
副校长聂志勇,年轻有活力,生怕我们来到这里孤单、寂寞,利用休息时间,自己掏钱雇车带着我们去镇上、乡下看风景,给我们讲当地的风俗、趣味轶事,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
校长刘玉升,每周一次自己掏钱买来羊肉、猪肉,做上七八个菜和我们爱吃的土豆炖羊肉,买上两瓶酒,给我们改善伙食、解解馋。他的女儿、儿子都在上大学,他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可就是这种情况下,他宁可自己艰难,也不想让我们受更多的委屈。这个省级模范校长,把一颗善良、正直、纯粹的心,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我们。
还有那些住在学校里的几对夫妻教师,也经常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给我们做最拿手的饭菜。虽然他们每月仅有几百块钱的微薄工资,更何况已经半年没发了。但是,他们说,没事啊,请你们吃一点我们的家乡饭,只要你们不嫌弃,我们就开心。
这楼上楼下、一间间并排的老屋,再也看不出它的破旧,它的简陋。因为他们那一颗颗纯粹、善良的心,这些老屋,有了顽强的生命,迸发出了坚强的力量。
是的,金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很多东西,又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善良、质朴、厚道、净洁与金钱无关。
刘校长曾经深情地对我说,因为我们的到来,教师和孩子们多了很多欢乐,笑声比每一年都多。
刘校长不知道,对我们来说,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湛蓝的天空;一块块砖瓦,像一块块洁白无瑕的美玉,绽放着夺目的光芒,映射着我们的内心。
教学之余,我常常站在楼角的阳台,望一望远方的山岗,看一看宁静的天空下,村庄的安宁,校园的光泽,看一看这座老屋的灵魂和不屈的光芒。
在下乡走访的几天里,我们目睹了多个村校里唯一一个教师坚守一个村校十几年、3个或5个年级七八个学生混教的坚贞和无悔;我们见证了一个女教师,坐在炕头上,带着4个孩子三个学段的奉献……
这里的教师,用自己的爱,用真挚的心,在艰难和煎熬中,毫无私心杂念地传播着知识,传承着文明。“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们,更需要知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声声心灵之音,像校园上空飘荡的白云,像校园外后山上堆积的皑皑白雪,干净、洁银,映射着严冬的暖阳。
时年三十多岁的我,走过了很多路,却从未感到艰难。但是,这一条仅仅走了五十多天的路,却让我走得沉重,走得心伤。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洗礼,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撞击,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颤抖。
四
就要离开了,一个班、一个班的孩子们排着队和我们告别。一个又一个孩子流着眼泪,拉着我们的手,拽着我们的衣角:“侯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考上北京的学校,去看您!”“侯老师、黄老师等着我们!”“侯老师、方老师、黄老师,我们爱你们!”……在依依不舍里,我们踏上了离别的车……
别离了,孩子们!别离了,这座温暖的老屋!我们坚信,这座偏远的老屋,和我们一起,在寒冬五十多个日夜里,提前迎来了春天的光芒。我们和同事们、孩子们,正在点亮着这座老屋希望的远光。
……
刘玉升、韩强、聂志勇、秦怀珠、李峰、赵霞、康星、高美玲、侯亚婷、高二珍、项爱琴、秦云生、胡芳、杨晓斐……
这是我的校领导,还有我的同事。
罗云、张晓娟、王彩霞、摄艳君、谷亚玲、张彦军、张彦民、武灵秀……
这是我不同年级的孩子们。
五
五十多天很快就过去了。然而,在这短短的日子里,这里的环境,这里的教师、孩子们,就像一汪汪甘甜纯洁的泉水,把我们在城市里沾染和滋生的污垢,冲刷得干干净净。
……
而今,二十年过去了,孩子们已经长大。领导和同事们或许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领域,或许已经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有了新的征程。
老屋是否还在?领导和同事们是否可好?远光是否依旧明亮?
我想念着老屋,想念着他们,想念着那道远光。
我想,在某一天,我还会出现在这座老屋,去翻一翻昨天那些寒冬腊月却温暖如春的岁月,去看一看那些纯洁得像天上的白云、碧汪的泉水一样的领导、同事们,还有那些和我一起畅谈人生、未来的孩子们。
我期待着,这一天早点到来;我期待着我的老屋,还是那么的青春,那么的暖怀;那道远光依然熠熠生辉,光满万丈……
21-2-14 19:5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