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么?

死理性派

“死理性派”是一种信仰,致力于从荒诞中寻找理性,从虚无中看到......3小时前

文 |  女孩慧敏

  许多人认为,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问题来了,当我们讨论“情感支持”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呢?

  我想,情感支持不同于别的支持,就是这种支持不是建立在单纯的理性和证据链上的,如果你是因为我说的有道理,逻辑严密而支持我,那这种支持不叫情感支持。因此,情感支持包含着一种超越(狭义的)逻辑之上的支持,一种近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对另一个人本身的信任。婴儿什么都做不了,但妈妈看到婴儿就想要去支持他,反馈他的情感,婴儿感到了妈妈的信任也会更加敢于探索和学习。

  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信任。信任别人其实是需要以信任自己为前提的,但在外人看来这与过度依赖的表面差别好像不大。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某甲完全相信某乙,完全配合乙的决策,那么,很容易产生“甲支持乙肯定是因为甲太不独立、太没主见了,所以才会永远不直接地反对乙”的想法。

  “人是社会的动物”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这两句话怎么可能都是真的呢?对于正常人来说,同时认同这两个观念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毕竟,对于习惯从“人是动物”的角度来进行自我定位的人来说,“世界”是外在于“我”的,“人心隔肚皮”,所有外在于“我”的身体的东西都是“非我”,怎么能有人狂妄到认为“世界”内在于我。

  但对于具体的人来说,这世界确实是经由“我思”及“我感”才“存在起来”的。譬如楼下的清洁工大叔,如果我不曾对之投之以情感,并因为这一情感关切而展开层层剖析,那么,在我未来的回忆中,这位大叔便从未在我的世界存在过。即使曾经短暂地存在于我的世界,但如果我不曾用语言将之详细叙述,那么,对于未曾关切过这个特定个体的人来说,他也算是从未存在过。

  从另一个角度,当我从关切楼下这位具体的大叔到反思清洁工群体乃至更大的农民工群体或世界上林林总总的各式体力劳动者,我的世界便越来越丰富起来。我既能时时以一个“读书人”的视角去感受世界,也能以一个“苦力”的视角去感受世界,推而广之,当我关心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个体,由此关心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群体,甚至是一只狗狗,一只猫咪,一只小仓鼠,我感受世界、诠释世界的方式将越来越少地受限于我的小小的有限的女性身体。

  每次当我对一个“非我”投以关切,我都将自我的边界打碎,将曾经陌生的“他者”纳入到我的世界中来,纳入到我的自我概念中来。所以我不仅为我所在的“生于农村的女孩”发声,我也为生活优渥的女孩发声,我不仅为女人发声,也为男人发声,不仅为年轻人发声,也为老人、孩子以及种种与我看起来不同的人甚至动物发声。

  我的边界是我认知的边界,那个边界让我知道我还有许多“暂时不知”,但那些“暂时不知”的,也是我关切的,也是我想要将之在我的世界确立起来的。

  我的情感没有边界,因为我知道我理解世界、爱世界的方式,就是我确立自我、爱自己的方式。

  我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而去爱这世界上的一切,爱一切我熟知的及暂时陌生的。

  “敞开心扉去爱”不必然导致自我边界的破碎,反而,更可能导致“我”的边界的扩张。

  关注情感的女性会相对男性来说更容易理解我在说什么(虽然多数女人与男人一样被束缚在竞争之中,暂时无法关注自己的情感,也可能会认为我说的话是天方夜谭),也更可能对我的世界观表示认同。但对于许多男性来说“女人更关注情感”则是一种“性别的劣根性”,认为“女性总在求关注、求认同,这太幼稚了。”

  女人真的“比男人需要更多的情感”吗?

  我想到“The Women’s Room”中的米拉与诺姆的故事。他们在双方一穷二白时相遇,妻子米拉在情感、事业上都一直无微不至地支持着丈夫,婚姻初期还独自挣钱养家以负担诺姆的学业,担当了ATM、保姆、奶妈、whore等多个角色,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丈夫的自尊,在每次表达否定意见前都深思熟虑,在丈夫每次表达想要冒险时都全力支持,结果丈夫时而因为觉得妻子太过冷静而觉得她一直在控制自己,时而觉得因为妻子对自己事业的参与度不高而觉得妻子“无能”,偶尔在妻子表达负面情绪时觉得“女人家歇斯底里真是幼稚”,但又经常觉得妻子很冷静理性,是难得地与他平等交流的人,只是当他进入“平等交流”的状态的时候,他看不见妻子,只把妻子当成抽象的、自己的精神的外在投影。

  到后来,他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妻子“过于关心琐碎的东西”,没有自己“大气”。而对于他曾经获得过的来自妻子的大量的物质与情感的支持,他没有印象。

  他们只是全世界无数被认为是“模范夫妻”的一类男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存在与此不相同的模范夫妻的案例,这里暂时讨论这一个类型)。

  (我觉得Marilyn French将这本小说命名为“The Women’s Room”实在是很天才,因为这个词组不仅暗合了“男人属于辽阔的公共空间,女人只属于厨房与卧室”的社会偏见,同时还可以被理解为是“女性的(窘迫)空间”,或是“这本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以及看到同类的空间”。)

  不止在男女关系这一项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世界给予男性的积极情感比女性多很多。这才是“女性看起来比男性有更多的情感需求”这一表象背后的原因。

  多数普通男性的体验是这样的:

  1 能感受到母亲对自己有控制,但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深刻的情感(存在不符合此条的母子关系,但占比不大,多数男性在叙述自己的母亲、奶奶或姥姥时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的关爱甚至偏爱);

  2 虽然父子之间的交流不多,但社会文化背景及各种文艺作品都会让儿子有一种隐形的确认,那就是,“我继承了父亲的姓氏与财产,虽然他不直接说爱我,但我知道他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即使儿子很少与父亲沟通,他也会从整个文化环境获得一种作为男人的安全感,会认为自己与父亲“本来就是一体的”。

  3 一些比自己小的女性会对自己表达崇拜,对于许多成年男性来说,只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一定的权威性,获得来自少女的喜欢和兴趣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去学习与性别差异有关的知识;

  4 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女性会自然地多讨好男性、多表达共情;

  多数普通女性的体验是这样的:

  1.1 (主要由母亲传递的)生育焦虑。所有女性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如果25岁后生育,身体恢复更困难;如果35岁以后生育,各式危及生命的风险将与日俱增;如果到了50岁,将永久地失去生育能力”,选择早婚早育的人未来可能后悔,选择不育的人未来也可能后悔,无论如何,年龄焦虑伴随女性一生。而相对来说,因为男性终生都有生育能力,在年龄增长后会因为财富及知识经验的增加而拥有更加的性吸引力,所以男性在年龄方面的焦虑要远远小于女性。同样是由生育焦虑带来的问题是,女性因为生育成本太高,一旦拥有子女之后将很难下定决心抛弃,但男性随时可以重新找一个年龄姑娘重新创造后代,所以单亲父亲的比例远远小于单亲母亲,这导致女性在选择“孩子爹”时需要顾虑的因素也更多,因为“有人与我共同抚育孩子”需要以伴侣“忠诚”及“能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为前提,而“忠诚”与雄性的生物本能是相悖的,而女性的这种“高期待”这被许多男性认为是“要求太高”甚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1.2 被母亲显性或隐性地嫉妒(许多母亲会评判女儿的外貌与衣着。一种常见的状况是,当女儿慢慢展现出女性魅力时,如果偶尔出门穿得太过性感,母亲会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这样“不雅”);

  1.3 被年长的女性排斥,因为年长的女性更容易感受到年龄焦虑;

  1.4 被同龄人嫉妒、排斥(近年流行的宫斗剧又加剧了女性之间的敌意,导致许多女性甚至会产生一种“女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互欣赏与支持”的错觉);

  2 虽然女人也会从父亲那里获得一些关爱,但因为女性在整体上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与自然演化导致的生物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逼迫女性讨好他人有关),所以整体来说,女儿在父亲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比儿子在母亲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要小得多。

  3 发现获得男性认同的成本太高,即使暂时因为外貌或性格等任何原因与某位男性进入亲密关系,也难以提防男人因为“雄性动物的本能”而随时喜新厌旧,所以为了维护亲密关系,女性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会投入越来越大的成本,直到各种失落感将自己吞没;

  4 被各式男性进行外貌与性格的审视与评价,一般学校、办公室都会有类似“班花”、“系花”、“院花”的评比,外貌姣好的女性表面上获得了赞誉,但更多的是被物化的痛苦以及更大的被其他女性暗枪伤害的可能,外貌平凡的女性则在多数场合都明显能感受到忽视与打压;

  ……

  许多男性觉得自己在男女关系上需要承担的物质压力太大,但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压缩(典型如一些研究生导致直白地说“只招男生”、许多就业岗位只招男性、同工不同酬),一些人将“男女约会总让男人买单”解读成是“怪女性太势利、太物质”,其实是对女性自我认知资源的进一步侵害。解决问题的途径决不是拿古代三从四德的观念再来教育女性忍耐,而是应该正视性别差异,将女性擅长的情感、家庭劳动以及与后勤等方面的付出进行正确估价。

  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平分/私吞”问题,说的是两个人在争夺一份礼物,如果一个人选择“私吞”策略,而另一个人选择“平分”策略,则该礼物就会被选择私吞的人占有,如果两人都选择“私吞”,则每个人都得不到礼物。这个博弈的均衡点就是在多次博弈的情况下,一般选择平分,但如果一方选择了“私吞”,另一方在下次也立刻选择“私吞”,即“以牙还牙”是稳赚不赔的选择。但这个博弈论的假设是参与者都是完全的理性人,即不认为自私有什么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在情感上是那个永远选平分的,即使对方屡屡背叛自己、不断侵占自己的个人利益、伤害自己的尊严。因为女性打小被接受了太多“女人应该不对世界抱有期待”的观念的灌输,以及上述种种物质及情感上的不公正对待,导致许多女人竟然认为期待“公平”都算“期待太高”。

  男人女人都想找“爱听我讲话的人”做伴侣,为了实现这个同样的目的,女人竟然需要付出远高于男性的成本,以至于,对于许多许多女性来说,只要一个男性对自己付出一丁点儿的理解与共情,就愿意以自己的一切来回报他——连这也同样会被认为是“期待太高”。

  这世界还是可以更美好、更温暖一些的。

  李慧敏,2021.6.7,于天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