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摘选
经名由来 阴阳学说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走行于人体内侧(腹侧面),隶属于一脏者,命名为阴经;走行于人体外侧(背侧面),隶属于一腑者,命名为阳经。 经脉中,阴气轻重、阳气强弱有别,因此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太阴、厥阴、少阴,代表阴气由轻到重;太阳、少阳、阳明,代表阳气由强到弱。 上为手,下为足。走行于上肢的经脉,经名前冠以“手”字;走行于下肢的经脉,经名前冠以“足”字。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走行于下肢外侧后缘,故属足三阳经之一,该经隶属膀胱,故名膀胱经,该经在三阳经中阳气最强,故名太阳。 经脉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上接手太阳小肠经,下接足少阴肾经。分布于头面部,项背部,腰背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 主治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脏腑病证、神志病、头面五官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症见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目痛、鼻塞流涕、头痛等。如出现上述症状,宜选择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通过针刺、艾灸或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经上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一侧有67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 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症状自查 本经异常可出现以下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癫狂痫,鼻衄,项、背、腰、下肢病证等。 生活经验 足太阳膀胱经为重要的保健经络,捏脊、刮痧、拔罐、三伏贴、三九贴等保健疗法,均常从此经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