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中药——桂花
桂花,别名,银桂、木犀、九里香,为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以花、果实及根入药。秋季采花;冬季采果;四季采根,分别晒干。桂花具有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的功效。
【中药名】桂花 guihua
【别名】木犀花。
【英文名】Flos Osmanthi
【药用部位】木犀科植物木犀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的干燥花。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或灌木,最高可达18米。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1.2厘米;叶片革质,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2,宽卵形,质厚,长2~4毫米,具小尖头,基部合生;花梗细弱;花极芳香;花萼钟状,4裂长约1毫米,片稍不整齐;花冠裂片4,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橘红色,长3~4毫米,花冠管仅长0.5~1毫米;雄蕊2,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雌蕊长约1.5毫米,花柱长约0.5毫米。果歪斜,椭圆形,长1~1.5厘米,呈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翌年3月。
【产地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原产我国西南部。
【采收加工】9~10月开花时采收,拣去杂质,阴干,密闭贮藏。
【药材性状】花小,具细柄;花棒细小,浅4裂,膜质;花冠4裂,裂片矩圆形,多皱缩,长3~4毫米,淡黄至黄棕色。气芳香,味淡。以身干、色淡黄、有香气者为佳。
桂花的作用:
中医认为,桂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古人说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桂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作用,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痔疮、痢疾、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红茶性温,有暖脾胃、助消化的功能,可以促进食欲;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特别适于产妇、儿童及贫血者食用。因此,脾胃虚寒及脾胃功能较弱的人可以适当喝桂花茶温胃。
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木厚花、百药煎、孩儿茶。作膏饼噙。(《纲目》)
1、很多人常常会感到胃部不适,甚至出现冷痛的感觉,这个时候用干桂花泡水喝,就能够很好的缓解症状。
2、解除口干舌燥,润肠通便,减轻胀气肠胃不适;
3、美白皮肤,解除体内毒素;
4、能治口臭、风火牙痛、胃热牙痛及龊齿牙痛等;
5、温补阳气,主治阳气虚弱型高血压病。
6、化痰止咳: 桂花中所含的芳香物质,能够稀释痰液,促进呼吸道痰液的排出,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7 、行气止痛,散血止痢: 桂花辛香,具有行气之功,能够缓急止痛、散血消淤,并促进肠道秽浊物质的排泄、下肠风痢血。
8 、祛口臭: 桂花馨香,能祛除口中异味,并有杀灭口中细菌的功效,是口臭患者的食疗佳品。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肺经、脾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温肺化饮,散寒止痛。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3~9克;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汤含漱或蒸热外熨。主治痰饮咳喘,脘腹冷痛,肠风血痢,经闭痛经,寒疝腹痛,牙痛、口臭。
【药理研究】具有抗菌、抗氧化作用。
【化学成分】本品含罗勒烯、芳樟醇、降萜烯等成分。
【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①治口臭:桂花适量,煎水含漱。(《安徽中草药》)
②治胃寒腹痛:桂花、高良姜各4.5克,小茴香3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③治胃寒气痛:桂花3克,香附、高良姜各9克,砂仁6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④治经闭腹痛:桂花、对月草、倒竹散、益母草各12克,艾叶9克,月季花6克。水煎服。(《万县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