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或迎大型“甩干”现场,限制剧集不超40集的可行度有多高?

杜绝注水剧是大行业回归正常的反应,而从政策上整治注水剧,则进一步表明了广电对电视剧行业修整的态度。

整顿再出发,广电再出新政策

随着网络剧和电视剧审查机制并轨,广电总局便开始系统化进行整体抽调和管理。

在经历了查税、题材限制、献礼指标下达、审批权限多次调整、限薪等多次大整改之后,“注水剧”成为广电的下一个目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继严厉打击演员高片酬之后,针对目前国产剧“注水”严重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在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并向行业征求意见,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做出规定,上限为40集。

据报道称,有数家影视剧制作公司人士证实,这一新规的确正在调研中;而部分省级卫视和视频平台方面则表示,目前还未得到确切的“限集令”通知。

实际上,对于注水剧的盛行,广电总局早已给出了反应。

早在7月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指出,针对注水剧、宫斗剧、翻拍剧、演员高片酬等问题,深入挖掘瓶颈症结,始终保持高压。

而在2018-2019整改期间,已经出现多部电视剧减少集数重新过审的情况。

2018年12月《八月未央》从80集调整至60集,削减了整整20集;《大江大河》集数由80集变更为47集;而几经波折的《长安十二时辰》则由最初的60集削减至48集完结。

(2019年备案更改剧目集数整理)

根据广电总局备案公示显示,自2019年1月至7月间,涉及电视剧剧集数目变更报备的共有145部,其中电视剧数目削减的有87部,60%的剧集数目都在减少。

继“限古令”之后,“限集令”默默来袭,电视剧行业或将迎来一轮“甩干”风暴。

剧长≠注水,限制集数或难成统一标准

实际上,剧集限制的政策并不是首次出台,2009年前后,央视曾下达过凡登录央视平台的剧不得超过30集的政策,但因当时并未取得有效成果而不了了之。

之后,将作品中的主干拉长稀释从而增加剧集的长度;前后覆盖式套播剧集,缩短剧情实际有效播放率从而延长剧集的长度等手段,成为了减轻资方风险增加片方收入的主要手段之一。

曾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极一时,但播出中前后套用大量的前景回顾和下集预告,每集实际有效播放量大大缩减,硬生生拖成78集,引发观众的强烈吐槽。

而《香蜜沉沉烬如霜》被推上风口浪尖也是因为没能躲得过被注水的命运。

47集的内容扩充到63集不说,“隔20集还能接上主线”成为网友最致命的槽点。

电视剧越拉越长的弊病愈发明显,“注水剧脱水”已经迫在眉睫,但小编感觉广电的此番作为目的明确,实际推进却有明显的阻碍。

剧长不代表一定注水,也剧集数量并不是评判一个剧是好是坏的标准。

5集的《黑猫警长》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86版25集《西游记》创造了89.4%的收视神话,但76集的《甄嬛传》、54集的《琅琊榜》却也是实打实的经典佳作,少了哪一帧都值得被惋惜。

剧集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初步达到剧情“脱水”效果,但放眼整个电视剧行业却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病并未得到解决。

注水剧需要被高压,但削减集数未必可以成为根治问题的必要手段,剧集的好坏取决于内容、剧情、置景、搭配等的因素,而非剧集时间的长短。

长篇大论不一定是注水,短小的也不一定就精悍,分割界限尚未明确,值得注意的是40集一刀切的治理模式还着实还有待商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脱水”政策任重而道远

因着服饰考究、礼仪高度还原、大片儿般视觉效果而声震一时的《长安十二时辰》曾未播先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备案集数曾从60集直接削减至26集,引众人哗然。

事后制作方澄清并不是一共剪辑至26集,而是将整部电视剧分两季进行报批,虽然最终《长安十二时辰》以削减12集共48集分两季连续播放完结,但该举动依旧令人深思。

是不是超过40集界限的都可以考虑分季报备呢?是不是分批报备就可以躲过40集红线呢?

事实上,以季或系列为单位进行申报早已不再是特例。

《鬼吹灯》系列至今更新四个系列,且每个系列最高不超过21集。

《盗墓笔记》系列更新两季,其中第一季12集,第二季40集,余下多以《老九门》《沙海》等独立个体形式存在。

由企鹅影视、哇唧唧哇、芒果TV出品的《极限17》则分为《羽你同行》《滑魂》《扣杀》三个系列相继播出,每个系列12集。

诚然,近些年新兴起的季播剧有着有效的吸引对应受众的关注度,培养并固化观众的收视习惯和规律,充分带动并延长其品牌寿命,引起拉动叠加投资等累计型优势,但如果单纯的“限集令”强制下发,也难保这不会发展成一个新的漏洞去透支行业发展。

电视剧不管长还是短,立意新奇、制作精良、内容优质、衔接得当就是好的电视剧。

希望正在紧密调研的政策推出之后,可以真正甩掉剧中的水分、筛出其中的干货,带领电视剧行业向更精品、更进步、更扎实的方向迈进,而非仅仅是从数字上给人安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