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剑阁:蜀道为笔,书写千年史诗 ;雄关为墨,威震百年雄风
●蜀道雄关 镌刻着的剑阁历史
千年蜀道,雄关剑门。千百年来,剑阁都是历史中的关键之地。剑阁曾经的历史与过往,都记录在了古关、古道之中。三国诸葛置尉,姜维守剑阁的那段往昔岁月,已在剑阁被深深的刻入历史的印记,追溯着它的来历。
剑倚天,镇雄关。这里有无数的文人骚客经于此地,李白、杜甫、陆游等诗人纷纷在此写下英雄诗篇,留下了世人惊叹,穿越了历史风烟。
千百年来,剑阁成为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交流的驿站,在这里历朝历代的将士忠贞不二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剑阁史上永放光辉。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剑阁第一次被用作县名。唐先天二年,公元712年,改为剑州。其后又几经变革,到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 剑阁花灯 伴随古城焕发新的活力
坐落于剑阁县普安镇的剑州古城,剑阁的先民在此聚集,繁衍于斯,创造了极富特色的川东北文明。人们在城里繁衍生息,民俗文化也随之兴起,这使剑阁花灯成为了这座古城最具活力的一个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优势凸显,吸引力不断增强,剑阁花灯的民俗也逐渐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以千姿百态的舞灯为主道具,以变化莫测的“灯阵”为表演形式,把剑门山区人民日常的生产劳动和和生活形态用艺术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如今,剑州古城仍是剑阁县的经济、文化中心,人们在此生活、交往、梦想。夜幕拉开,花灯起舞。于灯光的折射中,看到一个古城的前世与未来。
● 一代帝师 激励后世儿女砥砺前行
中国四大宋碑《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这些都是我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杰作。四大宋碑中的《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和《地理图》的作者,便是出身于剑阁的南宋帝师黄裳。
黄裳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孝宗乾道五年中进士,他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提出“定行都”、“课吏治”、“设重镇”三项振兴国家的新主张,提出了“三才本性论”和“三心论”、“持心说”等哲学思想,成为理学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剑阁人吴成,多年致力于剑阁历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并对黄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撰写出版了《剑阁历史文化名人黄裳、赵炳然、李榕评传》等专著,从挖掘其闪光思想、历史成就、学术卓见以及对后人的影响方面,使其作为剑阁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后人为纪念黄裳,以他的别号“兼山”为名建立书院,以广文教。如今,黄裳已成为剑阁的文化符号。这个饱含着剑阁文脉的文化宝库,必将在这片土地上散发出久远的芬芳。
● 剑门豆腐 古今交融碰撞出的风味
剑门豆腐,源于历史,发轫于当代。是创新之精神,文化之内涵。吃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
剑门豆腐的非遗传承人卫少能,卫少能在原有豆腐菜品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新的菜品。“五丁开山”便是其一。
五丁开山在出菜上桌时,选用定制的餐盘盛装,餐盘一边为波浪起伏的形状,与剑阁的七十二峰形状相似,代表着来自于剑阁的豆腐菜。盘中放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热豆腐,放在餐桌上敲击一下餐盘,这款豆腐立即如同山崩地裂一般垮塌下来,恰似五丁力士劈开剑门,然后再浇上调料,便可食用。
经过数年的发展,剑门豆腐已形成了剑阁的一张美食文化名片。千百年来,剑阁人创造了几百种烹调豆腐的方法,至今仍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剑门豆腐,看似柔软,却充满嚼劲,耐人寻味,环境所赋予剑阁的坚强性格,使剑阁传统文化更好的留存和延续,让剑阁文化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 蜀道古柏 守护文明续写时代华章
天险蜀道,雄关剑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使剑阁拥有了先天的旅游文化资源。
翠云廊,以剑州古城为中心,在155公里长的古蜀道两旁矗立着近万株古柏,古柏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是镶嵌在巴蜀山水间的活化石,它的形成是历代官家为了军事、政务的需要“逢山而凿,穿林建修驿道。为夹道林荫,减少官差和行人免遭风餐露宿之苦,诏令群众对其两旁天然形成的柏木林进行保护和管理、补植、移栽而成”。
在生态保护的路上,剑阁并没有停下脚步,依旧在时代的潮头,探索着蜀道沿线生态环境改善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马拉松矫健的步伐,是剑阁儿女更加奋进追赶前进的步伐,剑阁人携着骨子里的坚毅不屈,创新的血脉,走向新的时代,剑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砥砺前行,不断书写着走向世界的崭新篇章。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剑阁篇》
播出时间:5月31日 23:16
监制 / 田龙 主编 / 刘铭
编辑 / 张兰 李颜玉(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