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50)
新课程走向了综合“, 综合化”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在调整课程结构方面的重点。小学数学学科课程也应该走综合化、活动化、开放化的创新之路。
一、沟通其他学科知识, 促进不同学科间优势互补
(一) 与单门学科整合
1.与语文教育整合, 丰富内涵
数学历来和自然、语文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数学可以从这些科目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 从而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
(1) 编写儿歌和童话, 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时经常采用编儿歌和童话的形式。学生在解答“1000- 537”时, 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今天, 数学王国里来了有趣的一家子。“ 0 弟弟”是个穷光蛋, 减7 不够, 就向“ 十叔叔”借钱“, 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 可是他非常乐意助人, 于是向“ 百伯伯”借“, 百伯伯”还是个穷光蛋, 他也很热情,悄悄地向“千爷爷”借, “千爷爷”把仅有的1千元钱借给了“百伯伯”, “百伯伯”马上把它换成 10 个一百,自己留下9 个, 拿出一个借给“十叔叔”……。这样, 不仅形象地突破了难点, 让学生觉得学习计算不再那么枯燥, 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2) 寻找语文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学习了数0~10, 我让学生收集关于数字的成语、诗句或对联。小朋友找到了一首有趣的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这首诗中嵌入了“一”到“十”, 通俗易懂, 小朋友学了这首数字诗, 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数字妙用的印象, 感受到了数字的神奇魅力。
(3) 撰写数学日记, 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日记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学生的个性化作业之一, 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的眼光,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还让教师看到了教学的不足, 从而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2.与艺术教育交融, 注入活力
艺术教育能激起人们对美的期盼、追求、遐想。数学教学有机地与艺术教育交融, 能增加数学教学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与体育教学相融合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教材“ 你能跳多远”, 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练习跳远为题材,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整理数据解决问题”。当学生对“双脚并拢跳”“、单脚左脚跳”“、单脚右脚跳”到底哪种方式跳跳得更远一些争论不休的时候。我就引领用测量跳远成绩的方法, 开展跳远及收集数据的活动, 让学生触摸了真实的数学, 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往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融会贯通。
(2) 与美术教学相融合
教学“ 一笔画”时, 我在黑板上用粉笔一笔画出“一匹马”, 并告诉学生: 今天的学习和画画有关, 学生惊讶之余高兴地进入“ 一笔画”学习。
学习了“ 轴对称图形”后,布置学生设计画出“轴对称图形”, 不仅巩固了轴对称的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3) 与音乐教学相融合
教学“找规律”的数学活动课时, 我借用音乐课上打节奏的方法, 边唱《小雨沙沙》的歌, 边打节奏,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轻而易举地找出了节奏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自编节奏, 找规律, 学生对这样主动、开放的学习乐此不疲。这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与信息技术整合, 面向全体
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 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
(二) 与多门学科整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为此, 我们学校充分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三星绣品城,引领学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 绣城之旅”。
经过几次联席会议和充分的前期考察, 我们设计了一份图文并茂、丰富翔实的绣城之旅活动手册。手册内容有: 绣城档案( 地理位置、人口、占地面积、人均收入、每年为国家创收)、海门到三星的交通路线图、绣品城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用中英文对照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并标明绣品销往的国家、设计采访提纲、了解绣品流程、给绣品城的品牌设计商标和宣传语、听创业介绍、写考察感想、学做小记者、研究考察中的数学问题、布料研究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里融合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品德与社会、美术、计算机等很多学科的内容。
孩子们参观了三星绣品城后,更了解了三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在这次活动中,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怎样租车比较合算?”“根据到三星的路线, 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向制作路线图”、“布料的成分研究”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这次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大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丰富和延伸, 同时也获得了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 而且学会了探究和创造, 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
――高婷婷 2006年